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8-27 17:29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逐渐被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取代,而经济结构调整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其中金融货币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的金融货币政策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合理的金融货币政策可能造成金融危机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直接或者间接地阻碍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可以说金融货币政策是促成经济结构转型的一把双刃剑:用之得法则为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一剂良药;用之失度,则不乏颠覆经济结构调整良好发展前景之虞。因此,政府在制定金融货币政策时更要着眼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经济优化升级,确保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进度。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iming at economic growth has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mong them, financial and monetary poli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Proper financial and monetary policy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hich will benefit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Unreasonable financi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may lead to financial crisis and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which directly or indirectly hind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It can be said that financial and monetary policy is a double-edged swor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to use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structure as a good medicin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o use it to lose degree, there is no lack of danger of subverting the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when formulating financi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to ensure the direction and progress of economic structural adjustment.
【作者单位】: 四川亚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大型企业集团综合集成治理的机理、范式及实践研究:基于川渝地区的经验数据”(SC13B064)
【分类号】:F822.0;F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世锦;王晓明;袁东明;张俊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风险和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向坤;;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及控制[J];长白学刊;2012年05期

2 孙飞;;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郭天珞;;关于当前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两点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乌兰傲都;;关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任新峰;;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原则与实现路径——基于江苏沿海开发的分析视角[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周明生;梅如笛;;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6期

7 张可欣;;河南省动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年11期

8 付文林;张婉;;价值链嵌入模式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J];上海经济研究;2013年10期

9 朱娟;;浅析皖北地区产业升级的制约因素[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10 梅春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玉刚;发展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锋;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乌兰傲都;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宫能泉;加快推进和县工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孙一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利益共享”机制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5 王京伟;基于偏离—份额方法的山东青烟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邓永信;江海区产业升级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婉;价值链嵌入模式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D];南京大学;2012年

8 王博;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升级[D];南京大学;2012年

9 李文亮;基于灰色动态线性规划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陈杰;产品空间视角下浙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2 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3 辛冲;石春生;陈湘锋;;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J];改革与战略;2008年03期

4 蔡f ;;劳动力成本提高条件下如何保持竞争力[J];开放导报;2007年01期

5 吕政;;中国工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升级[J];开发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春明;;山西节水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年08期

2 张宇;李钟林;;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9年12期

3 刘巍;;灾后重建规划须重视经济结构调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4 明小清;;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中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5 李永亮;;关于油城大庆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0期

6 纪元;;时间与成本:劳动关系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德文;张凤玲;;论生态县建设与桐柏可持续发展[J];科技风;2010年07期

8 孙云东;赵科;卢萌卿;;慈溪要走可持续发展“阳关道”[J];今日浙江;2009年03期

9 赵鹏宇;;本刊总编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演讲[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张兴科;;光伏发电与经济结构调整[J];科技和产业;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尚文;;关于对海西州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2 段志强;袁玮;邵超峰;包英姿;;天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思考[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3 朱斌;;科学发展观与浦东的可持续发展[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倩倩;;浅谈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对中国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5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王艳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实现大庆经济可持续发展[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黄国勤;黄依南;;论鄱阳湖区生态文明建设[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孙新章;;从原生态中把握黔东南可持续发展的机遇[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孙秀英 记者 陈祖洪;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环境报;2011年

2 杨占厂;以“包容性增长”推动江苏可持续发展[N];连云港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雪飞 李春旭;抓好结构调整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N];云南日报;2007年

4 周英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见成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韩国明 徐建华;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观点)[N];人民日报;2002年

6 记者 靳淑琴邋通讯员 李俊平;临汾经济结构调整初显成效[N];山西经济日报;2007年

7 杨明;淘汰落后 刻不容缓[N];中国工业报;2010年

8 鹏华盛世创新基金经理 唐文杰;静候其变[N];上海证券报;2011年

9 魏爱苗;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N];经济日报;2007年

10 汪时锋;曾培炎:经济结构调整仍然滞后[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严江;四川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宝林;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化石能源约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彭贤则;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8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唐伟群;黄河水资源管理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李龙熙;中日韩可持续发展比较与区域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维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2 刘修岩;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D];河南大学;2005年

3 刘玉为;宜宾市大气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浅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朱艳;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闯;循环经济与我国西部可持续开发的路径选择[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胡毅;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上海世博会项目群管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赵敏刚;西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侯云;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潘朝辉;清洁发展机制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白亚锋;中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07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07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