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模型研究
[Abstract]:New economic geography brings spatial factors into the framework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which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de and agglome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Since Krugman first put forward the kernel-edge model, many new theoretical models have appeared. These models are the core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the basis of these frontier theoretical models, hypothetical condition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difficulties, as well as to discus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F119.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登峰;傅利平;;广西产业集聚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协调研究[J];财经研究;2010年01期
3 李胜会;;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的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4 刘修岩;;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5 赵祥;;集聚还是分散——兼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6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7 刘青海;;国际技术扩散地域效果、地区差距与空间政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12期
8 陈日新;陈向阳;;经济活动密度与城市增长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刘立云;雷宏振;;产业集群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J];东岳论丛;2012年03期
10 赵祥;;集聚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进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3 何雄浪;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总第26期)[C];2007年
4 梁琦;吴俊;;财政转移与产业集聚[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5 张宇;;空间经济视角下的外资依赖与中国经济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4期[C];2010年
6 金祥荣;陶永亮;朱希伟;;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青年基金获得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吴玉鸣;;空间溢出、经济增长趋同及成因分析[A];西部发展评论(2005年第1期 总第15期)[C];2005年
8 汪星;陶长琪;唐国吉;;基于环境约束和要素集聚因素下企业间博弈的NASH均衡模型及其最优战略的存在性分析[A];2013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8 练振中;临空经济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梦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振磊;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付明月;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萌;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并购的发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赵艳;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致浩;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赢政;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沈德景;技术采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2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3 杨开忠;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4 焦连成;陈才;;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困境与对策刍议[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5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6 梁进社;;经济地理学的九大原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7 姚士谋,管驰明,范宇;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8 李小建;国际背景与中国特色的经济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4年01期
9 陆大道;;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J];世界地理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东;“第二届海峡两岸新经济地理学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办[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2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3 芦婷;;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研究内容[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09期
4 花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学科比较[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5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6 幸莉莉;;新经济地理学文献综述[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24期
7 温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8 张发余;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评价[J];经济学动态;2000年11期
9 刘安国,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1年12期
10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滕丽;王铮;;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述评[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顾朝林;王恩儒;石爱华;;“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5 陈旭;何莲;;东北地区“外围化”现象探因与对策思考——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新经济地理学: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张文;新经济地理学[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人 李爱国;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N];重庆日报;2013年
4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赵伟;建模的艺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李仁贵;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国亮;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徐晓慧;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跨国厂商位置选择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兴昌;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2 孙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荣丽;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超;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张海玲;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赵明霏;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7 伊文博;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1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1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