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decoupling index, the decoupling elastic coefficient is decomposed into scale decoupling elasticity, technic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and structur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from 1991 to 2011 is analyzed in detail. It is found that the scale decoupling elasticity and the technic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are basically in the strong decoupling state from 1990 to 2011, and the structur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and the tot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coefficient vary greatly, but they all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weak decoupling, complex hook and strong decoupling. And the state and degree of decoupling are highly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macro-control policie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ree decoupling elasticity on pollution treatment behavior in China are analyzed by econometric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cale decoupling, technical decoupling and structur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investment. The technic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and the structural decoupling elasticity lag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pollution control.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F124;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3 刘年康;汪云桥;皮天雷;;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来自中国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开发研究;2012年05期
4 王崇梅;;区域生态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以胶东半岛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5 王崇梅;;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6 钟太洋;黄贤金;韩立;王柏源;;资源环境领域脱钩分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森昌;牛桂敏;;天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战略思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2期
2 刘宁;吴小庆;王志凤;王远;陆根法;温剑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产业共生系统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3 王远;陈洁;周婧;王义琛;陆根法;;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4 肖彦;石甜;刘君;刘威;;引入生态效率指标的北部湾投资项目决策分析[J];财会月刊;2012年02期
5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During 1998-2007[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1期
6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3期
7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工业经济增长——一个脱钩理论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6期
8 徐本鑫;;低碳经济下生态效率的困境与出路[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10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徐玲琳;;闽台能源消费变化与驱动力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诸大建;朱远;;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深化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郑志忠;李定邦;;生态工业园区的构建及生态效率在生态工业园区构建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冯俊华;;德国的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4 彭秀丽;;关于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艳珍;;制约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诸大建;;探讨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及其政策意义——基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7 陆钟武;王鹤鸣;岳强;;脱钩指数的理论研究——及脱钩曲线图和国家级实例[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大会报告)[C];2010年
8 高长波;陈新庚;孙艳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战略探讨[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谢园园;傅泽强;;基于生态效率视角的循环经济分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10 马红祥;吕剑平;;经济增长与城市环境压力“脱钩”分析——以兰州市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巫腾飞;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史华星;绝缘胶带制造过程中VOCs释放规律及减排对策[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翁清云;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伟;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及其生态效率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7 李丽卓;乡村城镇化中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8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亚腾;大屯煤电集团低碳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崇梅;;基于中国样本探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杨福霞;聂华林;杨冕;;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3 段宁,邓华;“上升式多峰论”与循环经济[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10期
4 诸大建;邱寿丰;;城市循环经济规划的分析工具及其应用——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07年03期
5 王佃利;;半岛城市群发展动力与障碍的行政学分析[J];东岳论丛;2009年05期
6 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陆钟武,毛建素;穿越“环境高山”——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负荷的上升与下降[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2期
8 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与中国发展的C模式[J];环境保护;2005年09期
9 黄海峰;李博;;北京经济发展中的“脱钩”转型分析[J];环境保护;2009年04期
10 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吕昭河,陈瑛,张镇宇,罗莉;浅析经济发展与火灾的关系[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2 徐云;曹凤中;;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后的哲学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12年04期
3 高续英;;浅议能源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16期
4 田红;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5 刘强;实现低代价经济发展的思考[J];劳动保护科学技术;2000年03期
6 詹萍萍;“创新”成人文奥运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热词[J];丝网印刷;2004年08期
7 杜平;;切实研究西部开发有效的政策措施 支持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经济发展[J];资源·产业;2005年06期
8 张莉;程瑶;张先锋;;经济发展中的仿生化趋势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03期
9 高军;郑双林;马影;路阳;;“十五”期间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4期
10 杨静;刘瑞霞;王露琰;;陕西省经济发展与其科技研发投入相背离的成因分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庆昌;李颖;李有为;杨雨;张宁;;天津市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5(2007~2008)[C];2008年
2 司应武;查全胜;;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3 薛志连;史珞;黄官清;;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6(2008~2009)[C];2009年
4 逄锦聚;刘书祥;;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5 杨蔚东;张卫江;朱效荣;李慧;李民;王新春;柴彬;苑庆彬;李颖;高跃兰;杨雨;张宁;于明浩;孙增泰;赵春河;畅彦周;刘思绮;;2010年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8(2010~2011)[C];2011年
6 王洪春;;人口优生与经济发展[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董辅y=;;目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及看法[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8 张学天;;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 推动都兰经济发展[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9 迟树功;;促进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构想[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10 王明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凤;民营经济正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主力[N];雅安日报;2007年
2 记者 相恒波;围绕经济发展 探索党建新路[N];延边日报;2007年
3 郑永忠;把工作触角伸向经济发展前沿[N];运城日报;2007年
4 本报评论员;全力打造低成本、高效益、无干扰的经济发展环境[N];商丘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董瑶;省工商联力促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N];贵州政协报;2009年
6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李文斌;深入推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N];安阳日报;2009年
7 记者 侯若志;兰州经济发展要实现率先跨越[N];甘肃日报;2011年
8 记者 万晶晶;市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研修班结业[N];淮安日报;2011年
9 何继伟;恩路创新带来经济发展新天地[N];黄河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孟振兴;筑牢经济发展的基石[N];南宁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岳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D];吉林大学;2012年
3 孙希有;经济发展的人文向度[D];吉林大学;2004年
4 剧宇宏;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任保平;低成本经济发展的制度阐释[D];西北大学;2002年
7 周为民;中国经济发展史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
8 蔡典维;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山东大学;2003年
9 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唐龙;价值观与经济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冬敏;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D];安徽大学;2005年
3 胡榕;长株潭试验区内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张婧姝;沙特经济发展对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李男;非正式制度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朋;政府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D];青岛大学;2005年
7 赵丽;科技对经济发展由支撑进入引领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高杰;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新论[D];四川大学;2007年
9 刘晓春;县域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10 刘梦宁;民营经济发展瓶颈及政府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16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1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