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

发布时间:2018-09-12 12:21
【摘要】:以研发投资为减排手段,在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构建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最优控制模型,并针对中国2009年提出的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排放强度降低到2005年的40%~45%",研究了同时满足减排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研发投资路径以及经济平稳增长路线。模拟发现:前轻后重的研发投资路径有利于最大化社会成员的效用,而为了完成减排目标,中国需从2014年开始大幅提高研发投资到2.85%,随后每年都要保持在3%的水平;受此影响,经济平稳增长速度在2014年出现明显回落;排放强度路径呈现从缓慢下降到迅速下降而后降速趋缓的走势;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在2014年继一个小高峰后出现短暂的下调。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optim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e optimal control model under the constraint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arget is constructed with R & D investment as the means of emission reduction. Aiming at the emission intensity target of China in 2009, "reducing the emission intensity in 2020 to 40% or 45% in 200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ptimal path of R & D investment and the stable economic growth path under the goal of both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ocial welfare maximization. The simulation found that the former light and heavy R & D investment path is conducive to maximi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members, an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China needs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its R & D investment to 2.85 from 2014, and then maintain its R & D investment at 3% a year thereafter. The steady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dropped markedly in 2014; the path of emission intensity decreased from slow to rapid and then slowed dow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general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after a small peak in 2014, there was a brief downgrad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2012CB9558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59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05150500)
【分类号】:F124;X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2 刘卫东;张雷;王礼茂;赵建安;马丽;唐志鹏;高菠阳;余金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5期

3 朱潜挺;吴静;王铮;;基于自主体的全球碳交易模拟[J];地理研究;2012年09期

4 张清;陶小马;杨鹏;;碳减排约束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绪成;;碳汇技术:当今能源科学的新视角[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2期

2 吴静;王铮;朱潜挺;;国际气候保护方案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6期

3 黄蕊;王铮;朱永彬;马晓哲;刘晓;刘昌新;;上海、北京和天津碳排放的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年02期

4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5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6 王铮;刘晓;朱永彬;黄蕊;;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1期

7 张乐勤;陈素平;荣慧芳;许信旺;;基于IPAT模型的安徽省不同情景碳排放趋势测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2期

8 樊杰;刘卫东;金凤君;刘彦随;张文忠;刘慧;王成金;王岱;;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9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10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白永平;周亮;王世金;;低碳经济与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整合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秦天玲;区域碳水耦合模拟与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10 陈艳;江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余洋;基于碳减排的广东省土地利用调控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程;自愿环境协议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赵倩;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兴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李翔鹏;基于讨价还价理论的节能效益分享型EPC模式利益分配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刘刚;低碳农业在陕西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2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江志红;张霞;王冀;;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4 葛全胜;王绍武;方修琦;;气候变化研究中若干不确定性的认识问题[J];地理研究;2010年02期

5 康重庆;陈启鑫;夏清;;低碳电力技术的研究展望[J];电网技术;2009年02期

6 杜伟;;低碳经济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10年01期

7 姜克隽;胡秀莲;刘强;庄幸;;2050低碳经济情景预测[J];环境保护;2009年24期

8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08期

9 曹海霞;;低碳经济时代绿色电力的定价机制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期

10 陆宁;林冠宏;俞允凯;马红军;王源青;;2003~2007年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的分类分析[J];建筑经济;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ZbigniewKlimont;DavidG.Streets;霍红;贺克斌;;中国人为源颗粒物排放模型及2001年排放清单估算[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刘德智;蔡海标;;河北省工业废气排放与治理实证分析[J];价格月刊;2008年06期

3 全玉莲;孙玉龙;石碧清;张雪花;;环保投资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4 蒋益民,曾光明,张龚,刘鸿亮;湖南省SO_2污染现状、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及趋势预测[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王文兴,卢筱凤,庞燕波,汤大纲,张婉华;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6 王文兴,王纬,,张婉华,洪少贤;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J];中国环境科学;1996年03期

7 黄成,王冰妍,陈长虹,Folke Wolff,陈国海;上海市大气质量与国内外城市的比较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年03期

8 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9 田贺忠,郝吉明,陆永琪;中国商品能源消耗导致的氮氧化物排放量[J];环境科学;2001年06期

10 匡国正,张秀珍,周祖延,龚逸峰,蔡勤;民用新型液体燃料的排污量[J];污染防治技术;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真真;李善同;;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李瑞萍;王高尚;骆建华;耿诺;王安建;;我国能源、重要资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趋势分析——以SO_2和COD污染物为例[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3 徐燕椿;;浙江环境优化目标设想[A];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报告——“十一五”时期浙江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优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崔亚飞;刘小川;;中国省级税收竞争与环境污染的面板数据检验[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叶春;;农村水污染成因与防治对策——以太湖地区为例[A];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春华;路正南;;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田密;曾思育;杜鹏飞;;“十一五”COD减排目标实现的障碍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8 吴纪宏;王国庆;;黄河流域水污染形势、成因及其防治对策措施[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9 井文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书面发言)[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老教授、老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米同清;王澎涛;种丽;;衡水市环境监测站开展恶臭污染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文祥;烟台生态市建设成效大[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王世玲 实习记者 唐明华;王金南:碳强度本质是一种排放总量控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3 记者  步雪琳;总局发布城考新指标[N];中国环境报;2006年

4 记者 傲腾;以环保助推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易博文 通讯员 黄亮斌;让更多的“两型”产业乘势而上[N];湖南日报;2009年

6 杨军;辽宁285家企业列入环保重点监控[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长株潭:不建高污染高能耗项目[N];湖北日报;2009年

8 庞晓华;美国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增1.6%[N];中国石化报;2008年

9 记者 余音;泌阳县落实生态立县推进污染减排[N];驻马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薛婧 韩丽平;冰城激荡绿色梦想[N];黑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晓燕;基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青岛市结构减排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崔正国;环渤海13城市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陈春华;江苏省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3E)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4 张鹤丰;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D];复旦大学;2009年

5 石义(Ojekunle Olusheyi Zaccheaus);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度模型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方晓波;钱塘江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王清;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迎红;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观测方法研究、应用及结果比对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滢滢;大型活动下不同交通管理控制策略对尾气排放的影响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陈东兴;5种养殖池塘水质、污染物排放强度及氮、磷收支[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3 白春霞;城市交通峡谷污染物浓度相关影响因素测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赵斌;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源排放状况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5 赵学军;“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6 孙垂强;安徽省工业污染排放强度与工业结构、环境保护关系定量分析[D];安徽大学;2011年

7 王美红;基于节能(水)—减排的我国工业分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雪;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中参数的敏感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王令;深圳市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排放状况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桂红丹;FDI、对外贸易与我国CO_2排放强度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38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38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