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官—民二重结构的动态博弈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8-10-05 18:23
【摘要】:秦汉以来,通过官僚阶层去世袭化、其他社会阶层去大工商化措施,中国社会结构逐渐由先秦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充分、自由发展向官—民二重结构简约化转变。在相对封闭、缺乏周边国家竞争的背景下,官—民结构的变迁就成为秦汉至晚清期间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格局。官—民之间的合作与不合作动态博弈尽管存在多个均衡,但在多数时间均衡解的显示路径上,官—民双方选择合作。官—民博弈之所以不断出现不合作下的朝代更替,很大程度上是超越"官逼民反"的逻辑,受制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赋税悖论。新朝代尽管对社会结构更替的因素进行某些有针对性地修正,但只要经济基础仍以农业为主的条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官不管如何改进与民的战略,也难以克服特定时间、某些意外性大规模支出引致的赋税悖论,就可能断送官—民博弈中的合作均衡。
[Abstract]: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pre-Qin Dynasty to the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free development to the two-fold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by the measures of dehereditary bureaucrats and other social strat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lative closure and lack of competition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became the main pattern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equilibrium in the cooperation and non-cooperation dynamic game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they choose cooperation in the display path of the equilibrium solution in most time. The reason why th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continues to appear under the uncooperative change of the dynasties is to a great extent transcend the logic of "compelling the government to resist the people" and is subject to the paradox of taxation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lthough the new dynasty made some targeted amendments to the factors of the replacement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s long as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economic base is still dominated by agriculture have not changed,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officials to overcome any strategy for improving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at any given time. The tax paradox caused by some unexpected large-scale expenditure may destroy the cooperative equilibrium in the official-civilian game.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8年重大研究项目“现代财政金融理论的中国渊源—17—19世纪中国财政金融问题及其文献研究”(项目批准号:JJD790123) 教育部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变迁与展型”(批准号:11JHQ030)
【分类号】:F129;F224.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杰;二重结构与制度演进——对中国经济史的一种新的尝试性解释[J];当代经济科学;199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温纯如;;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与列宁的评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戴欢欢;;社会化小农在市场经济中的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6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方敏;;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内涵和实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袁志华;陈虎腾;;文化哲学视域中的企业文化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高淮强;高师化学专业应加强化学史教育[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10 钟小军;;论曹禺剧作中的悲剧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庆云;;“三次革命高潮”解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马少甫;;美国早期中国观再探讨[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4辑——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08年

5 杨有贤;;回族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特征散论[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程水金;;论《公羊传》的历史褒贬及其文化渐进观[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陈支平;徐晓望;;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8 杨彦斌;李建森;;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实践理性向度[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张礼恒;;论清朝对朝鲜政策的转变及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10 詹玲;;为政为文《李自成》[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龚霄侠;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行政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杨坤洋;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2 郭江涛;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鑫;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磊;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新芳;孙祚民的农民战争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臧琳琳;马克思“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思想的哲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靖宁;五卅运动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特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瀛;钟根元;;基于动态博弈的优化产业内贸易反倾销税率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鞠文杰;孙绍荣;廖雅;;恶性价格竞争治理的博弈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年01期

3 夏蜀,赵陵;债转股的博弈模型及政策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4 宋良杰;;基于博弈的SP分层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5 汪锋;;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尽忠问题的动态博弈分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孙泽厚;王刚;;我国助学贷款动态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年05期

7 田海燕;王世进;;基于博弈论的贸易政策选择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05期

8 王丹萍;;系统开发中的博弈问题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12期

9 谢天帅;;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经济准则[J];物流科技;2008年03期

10 彭本红;周叶;;企业协同创新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态博弈与防范对策[J];管理评论;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大义;邱菀华;;研究“社会困境”问题的一种新思路——动态系统博弈理论与方法[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钟根元;骆建文;周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绕过反倾销的对外直接投资[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嵩;王刊良;;有限阶段讨价还价的动态博弈分析[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伟;乔晗;张亚萍;;一个具有完全信息的动态合作博弈模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乔晗;高红伟;;一个具有变化联盟结构的动态合作博弈模型[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霞;孙利辉;王士虎;;基于服务水平的产品动态竞价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金代志;;顾客价值与企业绩效的结构化动态博弈机制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雷玉桃;;流域水环境管理的博弈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康锋莉;;经济波动与财政政策的时间一致性[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双江;何雪峰;李大帅;;三阶段动态博弈下的财务监理模式优化路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香港城市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启添;一场美妙的动态博弈[N];国际商报;2009年

2 饶建斌 范庆华;跨国公司并购国企之动态博弈及陷阱分析[N];首都建设报;2009年

3 尹春秀;让土地成片开发“双赢”[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温跃邋朱锋 李国斌;如何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N];金融时报;2007年

5 毕舸;不是不愿交费,而是要交得明白[N];检察日报;2006年

6 宣华华;面临指责消毒餐具业缘何沉默[N];中国商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洪心;寡头市场条件下贸易竞争与联盟的博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张建军;短销售周期供应链协调问题及其博弈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3 刘恒军;网络型产业动态竞争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4 李长胜;基于动态博弈的税收减排机制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5 蓝永泉;供应链管理中的若干斯坦克尔伯格博弈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王冠辉;一类生产商主导的供应链产量博弈模型及复杂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辛宝贵;一类层递附生型供应链产量博弈模型及其复杂动力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蒋樟生;基于知识转移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分析及判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慧媛;世界遗产地无形资产协同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张一清;能源优化配置机制的博弈与投入产出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丽;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应急通信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杨作鹏;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刘光哲;沪深股市参与各方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程翔;中国房地产市场各方动态博弈机制设计及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彭娟娟;股票回购信息理论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张彤;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与非合作利益博弈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武栋才;银企贷款的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胡颖;合作技术创新项目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程何金;政府规制与企业排污间动态博弈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解微微;对我国私营煤矿事故多发的博弈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54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54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f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