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协调性约束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综合效率评价

发布时间:2018-10-08 11:31
【摘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首先通过计算各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指数,测算了各地区过去10年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弱协调和比较不协调状态,东部地区协调性最高,中部地区协调性变化较平稳,西部地区协调性变化起伏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协调性没有明显好转。其次,将协调度作为输入约束,分别测算了各地区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发展综合效率。从全国平均来看,两系统综合效率比较接近,说明两系统基本是耦合同向发展。从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两系统效率较高,但处于效率前沿面的地区太少;西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经济系统效率较低;西北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环境效率很低;另外,环境系统的效率水平分布不均匀,环境治理的溢出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
[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first calculates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by calculat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regions in China are in the state of weak coordination and relatively uncoordinate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highest,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entral region changes steadily,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western region fluctuates greatl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coordination has not improved significantly. Secondly,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s taken as the input constraint, and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is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national average,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the two systems is relatively close,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systems are basically coupled and codirection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two systems of the eastern coastal economic zone,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the southern coastal economic zone are highly efficient, but the areas in the front of efficiency are too few, while the northwest economic zone and the southwest economic zone are less efficient. The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of the Northwest Economic Zone, the Middle Yellow River Economic Zone and the Northeast Economic Zone is very low, in addition,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s uneven,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63020) 江西省科技落地计划项目(KJLD12064)
【分类号】:X2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盈之;吴海明;;环境约束下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2 杨士弘,郭恒亮;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尹晓波;李雪萍;;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度研究[J];经济地理;2009年04期

4 胡鞍钢;郑京海;高宇宁;张宁;许海萍;;考虑环境因素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J];经济学(季刊);2008年03期

5 李琳;吴珊;;基于DEA的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动态评价与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6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7 徐承红;;基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8年01期

8 范柏乃;张维维;贺建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其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07期

9 柯健;李超;;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中国各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2期

10 吕添贵;吴次芳;游和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优化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宏瀛;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4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5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8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9 薛婕;周景博;罗宏;赵娟;路超君;;基于DEA的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2期

10 于鹏飞;李悦;郗敏;孔范龙;;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沈波;徐升华;;基于DEA聚类分析的信息资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文普;;省级水平污染减排与生产率的经验分析[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唐路;;区域协调机制概述[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美英;万哨凯;毕军平;邓蓉;杨蕾;王科;张丽敏;;广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评价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敬川;基于负产品视角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目;高技术企业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琼;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成本”渠道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誉;长沙市垂直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鹏;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舒朗山;农户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置模式选择行为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崔和瑞;王娣;;基于VAR模型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4 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5 温怀德;刘渝琳;;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8年05期

6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裴青;城市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8年02期

8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4期

9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10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伟光;[N];人民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悦;浅谈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年01期

2 韩凌;李书舒;王佳;叶文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3 许振宇;贺建林;刘望保;;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探析[J];生态学杂志;2008年02期

4 郝全明;罗业民;周海东;;矿物资源消耗的经济系统分析[J];煤炭技术;2010年06期

5 卢万合;刘继生;那伟;;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0年07期

6 庄强;;云南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07年01期

7 黄_";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环境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01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学锋;;浑沌经济系统的控制理论与方法[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2 林润辉;张世英;;基于生存理论的复杂经济系统集成调控[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秦琴;;传媒对经济系统特征尺度的影响[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4 杨纪青;杨硕;;一般经济系统演化的计算机仿真研究[A];2006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金锐;韩文秀;;环境-经济系统协调模型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吴先华;郭际;;气象灾害对产业经济系统的影响评估研究[A];沈阳第六届雨雪冰冻(霜冻)灾害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王晓明;王浣尘;;经济系统稳定性判据模型及其现实意义分析[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8 陈其坤;;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混沌经济系统控制方法[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杨正楠;;浅析经济系统中的局部与整体关系[A];中国传媒经济(第三辑)[C];2006年

10 苏飞;张平宇;李鹤;;中国煤矿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唐泳;复杂网络上经济社会系统的建模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栋;泉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D];华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256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56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6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