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江流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及综合评价

发布时间:2018-11-08 11:38
【摘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推进我国"四化同步"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其次通过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2009-2011年沿长江4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各区域"三化"发展水平,最后采用几何平均与算术平均调整的方法评估了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地区"三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上中下游间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化"综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阶梯状,协调度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部分省会城市,而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如昭通、自贡、泸州、乐山、宜宾等)以及部分粮食主产区(如滁州、岳阳、荆州、黄冈等)的"三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Abstract]:Realiz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ree modernization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n, by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regional "three modernizat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40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from 2009-2011.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each region is estimat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river basin is evaluated by the method of geometric average and arithmetic average adju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e "three moderniz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is unbalanced. In term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ree modernizations" presents a low ladder shape i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 areas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some provincial capitals, while the areas with relatively fragile ecology (such as Zhaotong, Zigong, Luzhou, Leshan, etc.)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some provincial capitals. Yibin and some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such as Chuzhou, Yueyang, Jingzhou, Huanggang, etc.) are still in a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农业部2012年专项课题“中国不同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模式选择和政策支持体系研究”(跨年度项目) 天津社科基金课题:天津市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同步推进的综合评价与实现路径研究(TJYY12-115)
【分类号】:F1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晓岚;唐岭;孔令刚;;安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问题研究[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汪艳;马如韬;;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3 徐炳胜;;承德市服务业发展的分析与判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2期

4 郭鸿懋;;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中国城市化速度探讨[J];城市;2007年01期

5 刘力;杨琴;;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与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考[J];城市;2009年03期

6 丁生;马前涛;苗正勇;;云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7 唐艳萍;甘益凤;谢贤;;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演变分析[J];当代经济;2010年06期

8 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敏;;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和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分析[J];当代财经;2009年08期

10 胡玉莹;;中国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财经;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俊富;;北京市建设低碳经济研究[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袁涛;张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A];2008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8年

3 尹继东;黄小勇;;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黄群慧;;第十二章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5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张卫东;刘兴远;郁明华;李宝会;宣严;;向创新驱动阶段跃迁:挑战与抉择——加快推进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探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7 毛东梅;;湖北省城镇化发展探讨——从工业化程度谈起[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5分会场:产城互动与规划统筹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科;;中国工业化进程对能源效率的阈值效应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9 张旺;周跃云;;中国“新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机理与测度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10 徐凯;刘红燕;;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思考[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世英;李亚;;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2 李国平;;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与评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5期

3 游达明;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4 马占新,唐焕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的DEA方法[J];系统工程;2002年02期

5 谢春;李健;;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谊集团6家企业获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综合评价百强[J];上海化工;2005年05期

2 朱顺泉;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珠三角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6期

3 韩鹏,陈德棉;上海部分“灰领”职业培训投资机会综合评价[J];经济师;2005年10期

4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匡远配,何忠伟,刘志雄;湖南省城镇化综合评价和趋势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22期

6 王洪丽;郝庆升;李殊睿;徐晓红;杨双;;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5年12期

7 周玫;余可发;;江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8 张雅清;;主成分分析法在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的有效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王海滋;陈健;刘娟;;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房地产经纪人测评[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王海兰;葛振忠;;基于AHP方法的物流作业管理综合评价[J];物流科技;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张爱华;张薇薇;;通信运营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新思路[A];中国通信发展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潘雄锋;孙玉涛;;基于密切值法模型的我国31个省市区科技发展水平评价[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4 刘浪;王晓光;初军威;;突变级数法在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综合评价中的运用[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越秀区培智学校课题组;;《智障学生个体素质综合评价试验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薛永森;张凤荣;;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江兵;王刚;杨善林;;多指标综合评价小波网络模型及其应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8年

9 张强;;医院超期服役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分析[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翼;陈宏;;灰色层次模型下的内河游船船型综合评价[A];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船舶及海洋工程分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庆霞;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会议召开[N];巢湖日报;2007年

2 记者 陈媚邋实习生 杜新湖;南宁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良好[N];南宁日报;2008年

3 聂国雨 王冠华;我市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全省综合评价排名位次前移[N];潍坊日报;2011年

4 李代广邋通讯员 靳青林;新郑供电公司获得同业对标综合评价全省第一[N];经理日报;2007年

5 仵德建;青岛名牌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记者 石巍;沧州市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得高分[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年

7 ;综合评价企业财务[N];中国证券报;2003年

8 记者 景萍;省政府对我市食品放心工程进行综合评价[N];长治日报;2006年

9 记者 车莉 实习生 李越;我市建立综合评价考核机制[N];长江日报;2009年

10 苏江;中注协采用综合评价会计新百强出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涛;黄前流域不同配置经济林防护林水源涵养功能与价值评估[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2 云虹;分销商对制造商关系承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王磊;动态对抗性环境下多机器人系统合作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4 童明光;我国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贾春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天津市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陈长青;红壤区农林复合系统分析与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邹毅实;我国林纸一体化的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孙薇;市场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效益综合评价及运营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9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毓瑾;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项目的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霍拥军;中小型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郭晓明;上市公司财务核心能力理论与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2005年

4 朱强;基于GIS的公路网综合评价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关哲;保定市电力客户服务中心营销效果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6 王旭辉;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张建琼;综合评价理论在唐氏综合症筛查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胡东娜;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周媛;江苏省沿江开发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王燕;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分析与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18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18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