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8-11-25 14:43
【摘要】:齐家国和杨志阐述了可持续性和人类福祉的内涵,认为两者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分析了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未来地球"计划或将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福祉,提出中国应结合本国国情积极参与并领引"未来地球"计划实施。马艳和王宝珠分析了全球生态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不协调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全球生态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理论逻辑,并提出了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建立起全球多元协作的生态技术与制度创新体系,推动生态技术与制度的协同均衡发展的政策路径。张沁悦和特伦斯·麦克唐纳拓展了SSA分析框架,综合分析了资本积累与生态循环的历史动态过程,阐明全球生态变化的逻辑,提出建立新的有助于解决资本积累与生态约束矛盾的社会结构是解决全球生态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冒佩华和严金强拓展了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系统分析了全球变化及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提出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四种实现路径。
[Abstract]:Qi Jiaguo and Yang Zhi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ility and human well-being,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two were fundamentally identical, and analyzed that the "future earth" plan, with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its strategic goal, might realize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welfare put forward that China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and lea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ture Earth" plan in light of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Ma Yan and Wang Baozhu analyzed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expounde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the system synergistic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steps and levels. The policy path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ystem is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technology and system innovation step by step. Zhang Qinyue and Terence MacDonald expanded the SSA analytical framework,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dynamic process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logical cycle, and expounded the logic of global ecological change. It is suggested that establishing a new social structure which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ain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ecological change. Mao Peihua and Yan Jinqiang have expanded the basic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impact and impact of global change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four ways to realize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is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AJL003)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1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笃正,吕建华;对未来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3期

2 王伟伟;;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生态平衡的影响[J];林业调查规划;2007年04期

3 王朝科;;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全球环境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霞;党玲博;朱忠业;;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旧住宅改造策略——以夏热冬冷地区旧住宅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雷毅;李小重;;深层生态学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唐建生;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苏美岩;;生态安全意识及其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王一;张法瑞;;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观光旅游农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7 郁耀闯;周旗;徐春迪;;不同地貌类型区农村居民的灾害感知差异分析——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8 丁锐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9 伏洋;张国胜;李凤霞;刘宝康;;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10 李天星;;浅析实现云南山地民族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民族精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与四大难题[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海滨;;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影响下世界格局的变化与调整”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金克镇;;绿色发展的实质是可持续[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星泽;;我国湿地保护法律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杜辉;陈德敏;;论资源法变革的现实性、重点与目标[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晋海;;农民实质自由与农村环境保护[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惜春;;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刍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当振;O_2/CO_2燃烧方式下煤中S析出行为及其与Ca相互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伟;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8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兴;环境权入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詹洁;矿产资源的刑事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力国;城市地段空间生态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王芸;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实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微微;高校旅游专业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阎凤鸣,许崇任,Marie BENGTSSON,Peter WITZGALL,Peter ANDERSON;转Bt基因棉挥发性气味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棉铃虫的电生理活性[J];昆虫学报;2002年04期

2 刘春蓁;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2期

3 丁志勇,许崇任,王戎疆;转Bt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中几种同工酶的比较——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生理指标初探[J];生态学报;2001年02期

4 平新乔;全球性公共品(GPG)及其我们的对策(上)[J];涉外税务;2002年10期

5 平新乔;全球性公共品(GPG)及其我们的对策(下)[J];涉外税务;2002年11期

6 聂呈荣,王建武,骆世明;转基因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德;;浅谈美国全球变化研究战略报告[J];国际科技交流;1990年02期

2 古月;;全球变化研究将向热点转化[J];科学;1991年02期

3 施农;全球变化与林业[J];世界农业;1992年06期

4 FrederickH.Buttel;AnnP.Hawkins;AlisonG.Power;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全球变化”——环境科学和意识形态发展中的局限与矛盾[J];地理译报;1992年02期

5 孙成权,施永辉;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能力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6期

6 彭少麟;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8年02期

7 孟华;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8 陈宜瑜;全球变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9 王振健,李如雪,唐永顺;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治理对策[J];生态经济;2004年12期

10 闵光融;;国际地图-生物圈规划:全球变化研究特别计划小组报告[J];地震地质译丛;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文杰;符淙斌;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申丹娜;;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数据共享政策的启示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邹其嘉;;全球变化和地球物理环境[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李文华;;全球变化与全球化对山地环境的影响及对策(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5 任美锷;;全球变化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任振球;;融合中西两种科学思想全面应对全球变化后果[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爱军;;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周广胜;施丹平;李从先;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王玉辉;周莉;;全球变化对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蒋丽;马略耕;侯文娟;郭继勋;;松嫩草地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姚冠荣;高全洲;;河流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游雪晴;我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国家战略体系[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付洪军;宣讲全球变化应对之策[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刘蔚如;我校成立全球变化研究院[N];新清华;2010年

4 记者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亟需加强[N];科技日报;2008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王硕;全球变化研究:中国声音指日可待[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高博;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批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3年

7 记者 李大庆;我“对地观测大数据应对全球变化”获联合国奖项[N];科技日报;2014年

8 潘俊杰;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的危害[N];中国气象报;2006年

9 记者  罗晖 游雪晴;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滕艳邋夏鹏;要从地质尺度研究全球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凤臻;全球变化下松辽平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羿;南海珊瑚环境地球化学记录与全球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闫军辉;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冬;全球变化下秦岭东西部响应程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杨谨菲;商洛市全球变化适应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道卫;面向全球变化的月基对地观测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56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356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d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