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可达性与场强模型的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场能测度

发布时间:2019-02-13 21:11
【摘要】: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腹地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体系计算城市结节性指数,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法、K阶数据场和ESDA等方法,综合测度了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分别从省域、市域、县域等单元探讨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与南北场能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平均可达性时间从1991年的246.98min缩短为2010年的193.43min。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县域场能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场能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显著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依据场能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3个一级经济区和26个二级城市经济区。
[Abstract]:Spatial field energy is an abstract expression of "potential energy difference" produced by regional central city to promote hinterland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regional connection channel, which can effectively depict reg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spatial differenc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index system were used to calculate the urban nodular index. With the help of ArcGIS software platform, the cumulative cost distance method, K-order data field and ESDA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accessibility and spatial field energy of 287 cities above the ground level in China.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ce of field energy between the east, west and east of China and the north and south are discussed from the units of province, city and count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essibility conditions of cities above the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average accessibility time has been shortened from 1991 to 193.43 mins in 2010. The spatial field energy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remarkable. 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changes from single core to multipole network.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polarization phenomenon in the county field energ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eld energy hot spot region presents a significant pattern of hot spot-sub-cold point-cold point from east to west z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field energy analysis, the country is divided into 3 economic zones and 26 economic zone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61017)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
【分类号】:F12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业喜;陆玉麒;;城市影响区格局分析的定量方法——以江西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2 吴国玺;阎卫阳;;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河南省城市影响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3 丁洪建;;基于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城市经济区划分[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4 闫小培,林彰平;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5 朱杰;管卫华;蒋志欣;甄峰;;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6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7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8 靳诚;陆玉麒;张莉;徐菁;;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9 邱岳;韦素琼;陈进栋;;基于场强模型的海西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10 卢思佳;张小雷;雷军;许科研;;新疆城市经济区划分及影响范围[J];干旱区地理;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百萍;城市地域形态演变与城市持续发展观——合肥市行政新区划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志军,杨维凤;找准定位,促进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梁春凤;段建南;周子英;向开成;;长沙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5 石瑞年;张莉燕;姚国强;吴彦山;;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1期

6 李传武,黄新南,杨本俊;六安市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7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8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9 李继云;普希宁;;云南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10 甘卓亭;马亚兰;周旗;程晓;;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宝鸡市马营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守红;;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动态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傅幸之;黄慧明;唐勇;潘珂;;南疆地区疏附县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英胜;;新一轮区域规划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郜晓雯;刘涛;曹广忠;;长三角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城镇用地增长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巧宏;刘维超;孟静;;基于客运流量分析杭州都市经济圈功能结构[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蒋跃庭;甄峰;;城市尺度下的形态宜居性——以南京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叶立梅;;对北京旧城功能调整的认识和建议[A];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城市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9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乐珊;基于元胞自动机和VR-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增长三维动态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金凤花;区域物流场的场效应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傅莹;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慧君;CA-MARKOV模型与GIS、RS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陆林飞;上海市中心城区台球馆空间分布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庞宇;吕曹芳;罗永龙;;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安徽省城市影响范围及经济区域划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3 张晓明;张成;;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4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徐建;王s,

本文编号:2421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421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