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体系中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
[Abstract]: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ns to reconstruc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regional industry and to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industry,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analyze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industry is essentially the resul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main body uses the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and realizes the industrialization, changes the origin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ack, 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technology chain of the regional industry, Industrial chain reconstruction and value chain status transition, thus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企业研究所;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区域突破性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GD12CYJ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2 高怡冰;林平凡;;突破性创新组织及其战略因素分析[J];广东科技;2012年10期
3 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4 朱瑞博;;核心技术链、核心产业链及其区域产业跃迁式升级路径[J];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5 肖海林;;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风险探究——基于与连续创新的比较[J];经济管理;2011年09期
6 吴咏虹;论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4期
7 刘冰;王发明;毛荐其;;基于全球技术链的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4期
8 赵明剑,司春林;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制度主导战略[J];科技导报;2003年06期
9 陈劲,戴凌燕,李良德;突破性创新及其识别[J];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05期
10 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的组织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兆斌;;破坏性创新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黄攸立;熊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区域创新环境关键要素识别[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张燕;;广东工业企业引进技术风险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4 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5 孙景宇;孟涣晨;;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6 陈弘;陈晓红;;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下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策略[J];财经科学;2008年04期
7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8 谢红艳;;在两级市场准入体系下实现我国技术的梯度跃迁──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理性化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6年07期
9 陈字;赵楠;;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J];当代经济;2008年03期
10 潘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龙;肖剑杰;黄明;;模块化与产业不连续创新:研究回顾和概念界定[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陆浩东;;价值链视域下的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模式创新路径思考[A];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3 桑大伟;于晓宇;谢富纪;;创业学习、动态能力与创业绩效:来自纵向研究的经验证据[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4 王玉荣;高菲;;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成长路径研究:基于共演视角的一个案例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5 吴湘繁;马洁;王永伟;秦双全;;基于产业技术变迁的组织变革模型:组织惯例演化视角——以百年柯达为案例[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6 杜俊枢;郭毅;;社会网络技术多样性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7 包文莉;;动态能力理论的价值性困境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8 兰卫国;孟庆贵;杨新改;蒋勤;夏彬;;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军工集团军民融合度评价研究[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月辉;王利;缪祺;;基于流程视角的动态营销能力构成及其与绩效的关系——来自450个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与提升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梁光雁;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创新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周莹;中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及其系统失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冯忠垒;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10 杨雪滢;基于破坏性创新的自主品牌跨越式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可;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何琳华;制造企业技术扫描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D];郑州轻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筱;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宇鹏;技术创新投入对武汉工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5 赵威;客户与企业互动对定制化KIBS服务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彭昌奇;研发资本、劳资关系、市场制度与区域技术创新[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黄建杰;基于信息化的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路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8 杜蜀萍;适应技术变革的高技术企业战略选择问题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9 孟蒋轲;中小企业战略转型中行业选择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文雅;航空物流业发展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霍海涛;孙圣兰;夏恩君;;突破性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阮金元;对标准概念的探讨[J];标准化报道;1994年04期
3 李京文,叶裕民;区域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朱瑞博;;模块化、组织柔性与虚拟再整合产业组织体系[J];产业经济评论;2004年02期
5 孙鳌;;以研发联盟推动企业集群的产业升级[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6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7 蒙丹;;探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大制约因素[J];发展研究;2010年05期
8 柳卸林;不连续创新的第四代研究开发——兼论跨越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09期
9 金碚;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10 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洪石;突破性创新动因与组织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由来和内涵[J];求知;2006年05期
2 ;什么是区域创新体系[J];求知;2007年02期
3 周惠来;谢卫国;;区域创新体系与创新制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探讨[J];河南科技;2007年09期
4 王鹏涛;;山海协作模式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年11期
5 陶晶;;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6 毕亮亮;施祖麟;;加拿大安大略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1期
7 张辛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雷茜;唐菲;;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文献综述[J];中外企业家;2009年20期
9 孙翠兰;;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研究述评[J];改革与开放;2010年03期
10 郭庆然;;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汝庆;;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山东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2 袭著燕;史会斌;;地方综合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3 楚天骄;;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重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邵云飞;唐小我;;欧洲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启示[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鹤;;高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春梅;;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以南京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应博;何建坤;吕春燕;;大学科技园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雪松;刘知路;蒲江涛;;攀枝花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全武;杨忠泰;康江峰;;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路径之研究[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10 于喜涛;魏发辰;;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潘绣文;部省携手共建海西区域创新体系[N];福建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馨邋肖国强;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N];浙江日报;2008年
3 ;发挥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作用[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邹良丽 通讯员 王丞;构建集群式区域创新体系[N];威海日报;2014年
5 ;加快构筑区域创新体系[N];河南日报;2003年
6 记者刘廉君;河北全力构筑区域创新体系[N];科技日报;2003年
7 江东洲 刘昊;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生力军[N];科技日报;2006年
8 郑州高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李建民;制度设计激励区域创新[N];科技日报;2006年
9 陈晓薇;重点打造10大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N];深圳商报;2007年
10 记者 张景亮;中科院将与我市共建区域创新体系[N];烟台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继明;省级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明铭;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大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胡凯;区域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姜东明;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琴;构建新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伟;美国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黄莉;基于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效率的江西科技入园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5 王永锋;重庆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沈刚刚;青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曹婕;我国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杨海波;基于知识流动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兼论苏州区域创新体系的优化[D];东南大学;2004年
9 王永利;山东省东营市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谆;基于产业集群的长株潭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12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1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