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创新集群发展的“东亚模式”:基于日、韩数据的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19-07-23 14:05
【摘要】:文章以东亚创新集群发展的代表性国家——日本、韩国的2001-2010年数据为样本,利用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Moran I指数检验了日本、韩国地区创新集群发展的基本形态及演变特征。为了避免由于模型设定所导致的推断错误,文章利用初始GMM估计方法、完全加权GMM估计方法和部分加权GMM估计方法,构建静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大学、国有研究机构、风险资本、政府的政策倾斜以及大企业、中小企业各自在东亚创新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以此揭示东亚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证检验显示,创新集群发展存在"东亚模式",其与"美国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创新集群产生与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不同,"东亚模式"具有"跨越式"追赶的特征,但却未能发挥大学等知识部门的潜能。我国可以通过吸纳两种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使两种模式相互促进并形成良性互动。
[Abstract]:Based on the 2001-2010 data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which are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f East Asian innovation cluste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uses the global spatial correlation test-Moran I index to test the basic form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 cluster development in Japan and Korea. In order to avoid inference errors caused by model setting, this paper uses initial GMM estimation method, fully weighted GMM estimation method and partially weighted GMM estima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static spatial panel model to test the policy tilt of universities, state-owned research institutions, venture capital, government policy tilt and the role of large enterprises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n innovation clusters, so as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ast Asian innovation clusters. The empirical test shows that there is an "East Asian model"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luster.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e "American model" lies 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key driving factor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cluster. The "East Asia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pfrog" catch-up, but fail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tential of knowledge departments such as universities. China can adopt flexible policy measures by absorbing two kinds of innovation cluster development model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that the two models ca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form benign interac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创新集群培育的机制与对策研究”(13CJY05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创新集群培育的内在机理与发展对策”(2011M500588)
【分类号】:F131.3;F131.26;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玉鸣;何建坤;;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范硕;李俊江;;西方创新集群研究最新进展评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2期

3 范硕;李俊江;;创新体系的“韩国模式”:URIs与集群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9期

4 项歌德;朱平芳;张征宇;;经济结构、R&D投入及构成与R&D空间溢出效应[J];科学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姜磊;季民河;;城市化、区域创新集群与空间知识溢出——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实证[J];软科学;2011年12期

6 范硕;李俊江;;剑桥大学科技商业化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琳琳;黄良文;;政府财税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2 孙颖;;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2年02期

3 张战仁;杜德斌;;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位决定因素——基于中国省市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4 崔鑫生;;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09期

5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6 唐艳玲;柏玲;;区域技术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黄森;蒲勇健;;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城市化进程空间机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蒲勇健;张强;黄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基于Malmquisit指数与空间计量模型的结合[J];系统工程;2012年09期

9 兰宏;聂鸣;;政策突变与高技术产业知识生产机制演变——来自行业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2年12期

10 张强;蒲勇健;黄森;;基于西部产业空间集聚化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J];系统工程;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立雨;师萍;;创新活动中企业间知识溢出效率测度模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4 张征宇;朱平芳;;Anselin空间面板模型的一致快速估计[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5 陈建先;郑玉歆;;空间计量经济学文献综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6 陈燕武;吴承业;;中国省域农村教育消费水平空间效应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7 汪冲;;资本集聚、税收互动与纵向税收竞争[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克益;知识溢出视角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3 吴萍;农村土地流转: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李树明;中国双孢蘑菇生产的经济效率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项歌德;R&D溢出效应的测度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6 李纪生;农业科研投资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秀山;知识视角下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优势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安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互动发展统计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周茜;行业特征、知识外部性与企业自主创新[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京;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3 郑素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胡亮;区域科技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统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曲延军;创业企业战略选择及成长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张伟辉;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邓文峰;区域创新体系的微观实现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8 陈琛;创业知识溢出理论与实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柏玲;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瑞;基于PVAR和SPDM模型的我国研发投入与产出关系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拉昌;李勇;;基于城市创新职能的中国创新城市空间体系[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2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易余胤,肖条军,盛昭瀚;合作研发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4 杨m8,雷加殨;国外创新集群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4年06期

5 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6 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7 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年06期

8 张征宇;朱平芳;;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9 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年01期

10 苏方林;;中国省域R&D溢出的空间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2 龙开元;;创新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期

3 龙开元;;创新集群的发生模型与演进过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12期

4 姜维军;张见超;;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博弈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2期

5 王炳富;刘芳;;创新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式与特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16期

6 李北伟;董微微;富金鑫;;中国情境下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探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11期

7 陈光华;王建冬;郭明军;;中美俄创新集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3年06期

8 陈剑锋,凌丹,万君康;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与知识集成分析[J];科研管理;2001年05期

9 吴琼,郎锡君,吴海西;率先创新与模仿创新[J];科技·人才·市场;2001年04期

10 李宝山,廉勇;提高管理技术 推动自主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新区宣统部、科技局联合调查组 张晓平 刘斌 袁学军 恽爽 王靖 周瑜萍 张友平;把打造“创新型高新区”作为第一战略[N];常州日报;2006年

2 北京大学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院 张海生 厦门高新区管委会 林芸;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迈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杨伟清邋于雷;长春高新区:软件产业带动创新集群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4 杨文利;加强创新载体建设 推动创新集群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刘志奇;建设一批创新集群[N];经济日报;2007年

6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经济学教授 辜胜阻;六大对策推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志新;民企创新勇立潮头[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8 姜辉 钟林钧 本报记者 丁秀玉;勇攀科技创新高峰[N];科技日报;2013年

9 王国春 徐国志 本报记者 刘湘竹;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打造创造力产业创新集群[N];大连日报;2013年

10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N];浙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晶晶;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余泽民;创新集群模式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刘国柱;创新集群建构的理论、路径和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哲;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创新集群形成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8 刘馨然;创新集群中政府的组织过程及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彭子晟;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环境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姬飞;基于创新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18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18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4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