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珠三角产业转移双方协同管理的主体结构和载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7:01
【摘要】:珠三角产业转移实施以来,已在粤东、西和粤北偏远山区建成了35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然而,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移园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及低水平利用,融资困难,入园项目质量低,园区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面对严峻的发展态势,一场以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等全新举措带动的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正在重构珠三角发展内核。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战略协同管理的新视角寻找并建立产业转移的双方利益衔接点和产业对接点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工业产业协作体系内容的探讨,以战略协同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工业产业协作体系主体结构和载体的内容论述,其中主体结构包括:物流协作体系、营销协作体系、协同中心、行业协会;载体包括:珠三角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集群、战略联盟,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双方协同管理中的一般性问题以及主体结构和载体的具体问题,分析主体结构和载体相互关系,阐述说明现阶段常见的主体结构和载体组合,并举例说明广州(湛江)工业园在主体结构和载体上的合理运用。 针对分析得出的问题,本论文对如何关于加强珠三角产业转移双方协同管理中主体结构和载体建设逐一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果要主体结构能充分发挥作用,则需通过工业园、产业集群或战略联盟的组建后,才能发挥园区物流资源优化整合和一体化协作运作的物流协作体系,实现纵向一体化利润的营销协作体系目标,达到珠三角产业转移方与承接方的工业企业在战略、信息和知识创新等方面更好的分工协作的互利共赢目的,解决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等作用。然而,载体的组建只是一个外壳的完成,需要物流协作体系、营销协作体系、协同中心和行业协会的构建与运作,才能促使工业园内企业的协作分工,充分发挥载体的协同管理、资源共享、利益协调等方面优势,提高园区内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敏;;珠三角产业转型与中西部应对之策[J];决策;2008年04期

2 丘兆文;;来宾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对策建议[J];市场论坛;2006年10期

3 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11年08期

4 鲍飞;涂建华;;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5 董丽雅;;国际产业转移与成本冲击下的珠三角产业升级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6 路红艳;;珠三角地区产业演进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调整趋势研究[J];经济前沿;2009年09期

7 吴启贤;欧建峰;;桂东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J];科技广场;2009年08期

8 李轶敏;;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年04期

9 刘力;;区域产业结构协同的“双转移”战略:广东省证据[J];改革;2009年08期

10 伍凤兰;;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基于糖业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坚明;李艳;;珠三角PCB产业转移趋势[A];第十一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楠;陈健;;后金融危机时代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抓住世界生物技术革命及产业升级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3 韦琦;黄利锋;;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珠三角物流联盟的探讨[A];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暨“珠江三角洲流通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材料[C];2009年

4 邱杰华;李洪斌;韦梦濵;叶创基;;低碳背景下的绿色变革之路——以珠三角工业城镇中的新塘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谢鹏;刘晓云;刘兆荣;李nInI;钟流举;向运荣;;珠三角地区实行PM_(10)浓度控制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6 陈广汉;;港澳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回顾与展望[A];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C];2011年

7 孙铁山;;产业转移与城市空间重构——基于北京都市区的实证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延勇;王立涛;;珠三角地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挑战与机遇[A];首届珠中江科协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杨春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贺州工业发展[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奕华;周杰;曹树娜;林锦凤;黄伟;;广东省产业转移中土地利用管理创新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平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再华;和平: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风水宝地”[N];民营经济报;2006年

2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曾诗越 棱栎;产业转移会否出现珠三角空心化?[N];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司徒漪;投资阳江成本低机会好[N];中山日报;2010年

4 ;“坚持走下去,好局面在后面!”[N];南方日报;2011年

5 本版编辑 吴哲 整理 本报记者 张建明 谢思佳 甘超强 特约通讯员 吴德 策划统筹 邓红辉 陈韩晖;产业“接力”带旺山区及东西两翼[N];南方日报;2007年

6 姚雯;珠三角产业园区掀起转移潮[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晓素 陈枫 谭仕龙 通讯员 黄小涧;珠三角产业转移加速 谁主动谁就先得效益[N];南方日报;2007年

8 王攀;广东提高“环境门槛” 规范珠三角产业转移[N];中国工业报;2006年

9 黄树辉;谢鹏飞:产业转移离不开政策指引[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刘泰山邋李刚;广东力促区域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俊波;政府政策、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D];暨南大学;2012年

2 叶琪;基于包容性发展视阈的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毛广雄;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地产业集群的耦合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汤清;广东省金融支持下的产业转移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娄晓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经济现代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汪彩君;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建峰;区域产业转移的综合协同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福晴;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园区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2 魏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与区位选择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3 冷景菲;珠三角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协调性与互补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陈丹虹;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刘健通;产业转移对产业集群升级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鑫;基于产业集聚的东部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超平;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链整合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祝言抒;重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城乡产业统筹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陈娇;区域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韦玉莹;新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9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89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6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