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山西省11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1 08:02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11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如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某一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够很好地提升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及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山西省11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进行分析评价意义重大。 首先,本文对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包括: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并且通过具体的数据对山西省11地市的科技创新现状进行了描述评价。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符合山西省11地市实际情况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的评价指标,来描述11地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其次,根据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11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得到11地市在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并按照综合得分进行排名,11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太原、朔州、晋城、长治、吕梁、大同、晋中、忻州、阳泉、临汾、运城。同时根据综合得分,运用层次聚类将11地市分成四类:第一类仅包括太原市;第二类仅包括朔州市;第三类包括晋城市、长治市、吕梁市和大同市;第四类包括晋中市、忻州市、阳泉市、临汾市和运城市。第一类与第二类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第三类地市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相较于前两类,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第四类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各方面均表现为能力不足。再次,对选取的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分别提取主成分,将提取的主成分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仅晋城市达到了DEA有效,,太原、阳泉、朔州达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而其他7个地市均为非DEA有效。除太原市为规模收益递减,其他9个地市均为规模收益递增。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并针对各个地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主成分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文献综述12-18
  • 1.3.1 国外科技创新的研究现状12-15
  • 1.3.2 国内科技创新的研究现状15-18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8-20
  • 1.4.1 研究内容18-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5 技术线路图20-21
  • 1.6 创新点21-22
  • 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现状22-29
  • 2.1 相关概念解释22-23
  • 2.1.1 科技创新的内涵22
  • 2.1.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22-23
  • 2.1.3 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内涵23
  • 2.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现状23-28
  • 2.2.1 科技创新投入23-25
  • 2.2.2 科技创新产出25-26
  • 2.2.3 环境支撑26-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3 指标体系的构建29-35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9-30
  • 3.1.1 科学性原则29
  • 3.1.2 系统整体性原则29
  • 3.1.3 可操作性原则29
  • 3.1.4 可比性原则29-30
  • 3.1.5 相关性与代表性原则30
  • 3.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0-33
  • 3.2.1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30-33
  • 3.2.2 样本数据的选取33
  • 3.3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33-34
  • 3.3.1 科技创新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33-34
  • 3.3.2 样本数据的选取34
  • 3.4 本章小结34-35
  • 4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35-43
  • 4.1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本模型35-37
  • 4.1.1 主成分分析模型35-36
  • 4.1.2 层次聚类模型36-37
  • 4.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主成分分析37-40
  • 4.3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层次聚类分析40-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5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评价43-52
  • 5.1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基本评价模型43-45
  • 5.1.1 数据包络分析基本模型43-45
  • 5.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实证分析45-50
  • 5.2.1 投入指标的主成分分析45-46
  • 5.2.2 产出指标的主成分分析46-47
  • 5.2.3 投入、产出综合指标的正向化47
  • 5.2.4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数据包络分析47-50
  • 5.3 本章小结50-52
  • 6 总结与相关对策建议52-59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52-53
  • 6.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相关对策建议53-57
  • 6.2.1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53-56
  • 6.2.2 山西省 11 地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建议56-57
  • 6.3 不足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4
  • 发表论文情况64-65
  • 致谢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海;侯铁珊;;技术创新理论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蔡元成;赵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3 郭军华;倪明;;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法的区域创新效率变动分析[J];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4 卢旺;张晓霞;张倩;;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发展对策分析[J];东岳论丛;2013年05期

5 许吉黎;韩玉刚;杨显明;;安徽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格局分析——兼论省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5期

6 方旋,刘春仁,邹珊刚;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9期

7 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年06期

8 孙凯;;基于DEA的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3期

9 冯岑明;方德英;;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0期

10 张换兆;霍光峰;刘冠男;;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比较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11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9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4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