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广西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6:11
【摘要】: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受国家税收的状况或量度,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产品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分配的数量关系。在考察税收负担水平时,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考察。当前国际上通用的税负指标是: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税收负担作为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其对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力也已充分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税收和经济持续增长,税负与全区经济水平基本相适应。但其税负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和周边省份相比,相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税负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水平密切相关,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决定了广西税负在全国的地位。为了对广西税负做进一步的评价,可从两个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一是税收弹性。纵向发展看,广西税收弹性在波动中下降并趋于稳定,经济税收关系不断优化。从1999-2008年,广西税收弹性系数可分为三个阶段:1999-2001年,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2002年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2003-2008年,税收弹性系数约等于1。从横向比较看,广西税收弹性略低于全国水平。 二是税收结构。从税种结构看,广西呈现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负拉动格局。从税收产业结构来说,广西产业税负结构是不尽合理的。广西第一产业税收贡献几乎趋于零;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略有波动,缓慢下降;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略有波动,缓慢上升。从税负所有制结构看,广西不同所有制类型税收结构变化明显,拉动税负呈现“三升三降”态势。即广西私营、股份制和涉外企业税收比重逐步上升,拉动税负的力度逐渐增强;国有、集体和其它企业税收比重缓慢下降,拉动力度开始转弱。 许多学者也对税负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例如,“相对价格”理论、拉弗曲线、税收收入最大与国民产出最大不相容原理,这些理论都说明了税收负担水平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实证检验表明:广西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即广西税收负担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税收负担水平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导致经济增长降低大约0.49个百分点;其次,财政收入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财政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而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4.19个百分点;最后,财政支出也影响着经济增长率,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正面的,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而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0.08个百分点。 广西税负对经济增长已经产生了负面作用,这就要求广西降低税负水平以保证经济增长;而与全国相比广西税负相对较低,但整体走势上扬。因此,广西应深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立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升经济运行效益和质量,保证广西经济高速增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二是培植重点产业税源;三是清理规范非税收入;四是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
【图文】:

税收弹性,广西,税收弹性系数,税收收入


图101999一2008年广西和全国的税收弹性从纵向发展看,广西税收弹性的显著特点是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且渐趋稳定。此可见,在1999一2008年间广西经济和税收两者的关系不断得到优化。一由图10,依据收弹性系数的水平以1为基准,,可以把1999一2008年广西的税收弹性系数水平分为三阶段:①1999一2001年,税收弹性系数>1。1999一2001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格计算)环比增速达到6.08%,税收收入环比增速达到18.01%,得出税收增长比经济长快了n.9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999一2001年期间的平均税收弹性系数远远高出了性系数正常的理论水平(0.8一1.2),达到了2.94。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个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较低,而税收增速较快,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反差。②2002年,税收弹性系数<1。2002年,广西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比增速达到10.72%,税收收入环比增速达到6.19%,得出税收增长比经济增长慢了4.个百分点。2002年得税收弹性低于正常的理论水平,弹性系数为0.58,也就是说GD每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只增加0.58个百分点。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12.42;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江;税收负担差异的测度方法研究与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杨良金;;安徽省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实证研究(1978—2006)[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王珂;;合肥市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许建国;我国的税收弹性与税收增长[J];税务研究;1997年02期

5 李传永;我国税收弹性问题研究[J];四川财政;1997年08期

6 林秀梅;试论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02期

7 李丽,丁凡;试论税收弹性与宏观税负的数量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4期

8 吴新联;焦瑞进;;从分析指标的关联性系统解析税收经济关系[J];中国税务;2007年08期

9 任晓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毛翠英,杨抚生;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廷辉;杨晓梅;薄星;;石家庄市地税税收负担与税收弹性研究[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姜亚望;温四香;任斌;;初步建立税收预警机制的设想[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6)[C];2007年

3 侯明;邢树东;李昆;;秩序与税负均衡政策[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4 夏春良;;关于乡镇企业税收负担问题的思考[A];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罗春华;吕普生;;中国税收超GDP增长中征管因素的贡献[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于洪;;我国区域性税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A];首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于洪;;我国区域性税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6)[C];2007年

8 梁云凤;;改革税制以促进服务业发展[A];加快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C];2011年

9 翟振华;;保持税收适度增长 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年

10 严彦;郑艳丽;徐剑琦;;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厉征;全国减轻农民税收负担280亿元[N];中国税务报;2004年

2 梁文君;金人庆:两税统一过渡期很优惠[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文利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思考[N];云南经济日报;2005年

4 焦瑞进;税负分析不能简单比税负高低[N];中国税务报;2006年

5 徐贻璧邋高为民;浅析税收负担及税收弹性分析在实践中的运用[N];江苏经济报;2008年

6 庄粉荣 徐辉;租赁形式不同 税收负担迥异[N];海峡财经导报;2007年

7 贺斌;一刀切还是切一刀[N];中国财经报;2005年

8 黄连星邋陈晓杰;成立物流公司减轻运输税负[N];中国税务报;2008年

9 李洪华;新疆企业税收负担轻了[N];中国税务报;2003年

10 贺志东;采购环节巧筹划 税收负担降不少[N];中国税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学;韩国税收负担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忠;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邢树东;税收弹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玉霞;中国税收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5 林维民;台湾所得税制公平的实践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关飞;基于税收非均衡增长视角的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7 孙智勇;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李曦;中国现阶段税制结构合理性判别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赵迎春;中国税收超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宝如;中国转型期税收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扬帆;中国物流业税负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刘涛;我国税收负担的实证研究以及税负政策取向的探讨[D];重庆大学;2003年

3 陈亚西;中国房地产行业水收负担水平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邓胜红;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罗美琴;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黄艳;广西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雅涤;税收负担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鹿成;促进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9 袁仕强;PHARMA公司的税收筹划[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刘佳;银行业税负分析及其对经营效率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96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96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c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