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联合跨界合作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6:35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改善地区间贸易开放程度,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促进跨行政边界生产要素流动,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已形成多个联合跨界合作区域。传统区位理论认为边界地区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但联合跨界合作区域受行政边界渗透和隔绝效应的共同影响,面临"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间博弈,因地制宜形成独特发展模式。从联合跨界合作的动因出发,对影响要素进行研究,总结了典型模式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联合跨界合作需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地区投入产出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空间管治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小龙;沈建法;;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2 虞锡君;;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危害、成因及其防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莉;康国定;戴明忠;刘宁;陆根法;;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理论初探——兼论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冲突与合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2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3期

3 王登嵘;任赵旦;;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空间制度变迁比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01期

4 周素红;吴智刚;;快速城市化地区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增长模式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5 徐志伟;温孝卿;;津冀地区水环境跨区补偿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6 张建伟;杜德斌;;基于演化理论的城市合作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2期

7 刘云刚;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以鹤壁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8 赵志凌;罗小龙;;城市-区域竞争力建设的实践评析——以江苏省沿江开发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4期

9 罗小龙;沈建法;;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模式及其理论框架分析[J];地理学报;2007年02期

10 宗跃光;徐建刚;尹海伟;;情景分析法在工业用地置换中的应用——以福建省长汀腾飞经济开发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罗震东;张京祥;苟开刚;卢金河;;城市区域跨界协调机制设计研究——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许景;;群像空间:长三角开发区群体化发展行为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凯;;多元利益诉求下的城市一体化发展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周轶男;赵艳莉;黄叶君;余艳;;多元利益平衡下的跨界项目实施——余慈统筹的实践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5 刘云刚;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模式——鹤壁的案例研究[A];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治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丙涛;财政制度变迁与现代经济发展[D];河南大学;2007年

5 吴艳;上海市知识服务业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韩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小东;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少兵;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尹来盛;政府碎化、都市治理与经济发展[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靖;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赵艳;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宋锦锦;长江三角洲居民生活方式与水环境关系的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福晴;珠三角产业转移及其园区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丽;太湖水资源流域管理体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6 魏凌峰;跨界旅游区合作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科明;舟曲县拉尕山景区生态位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春燕;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与互动机制构建[D];苏州大学;2011年

9 蔡月姬;江阴—靖江两市联动开发工业园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陈明媚;珠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问题与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虞锡君;;水污染防治机制应实现五个重要转变[J];环境保护;2006年15期

2 早立;江苏异动[J];南风窗;2003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林艳;;构建赣州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战略性[J];山西建筑;2007年30期

2 任蓉;宋静;宗刚;;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张利华;徐晓新;;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05期

4 郑春勇;;“以党委一体化促区域一体化”模式研究——基于新疆自治区乌昌党委和吉林省延龙图党委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1年01期

5 黄晶;;浅析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力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范兆斌;苏晓艳;;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因理论研究脉络及进展综述[J];江苏商论;2006年05期

7 石砾;;墨西哥加入NAFTA后的经济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年04期

8 王德忠;吴晓曦;高小青;;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焱;贺曲夫;;日本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改革与创新经验[J];特区经济;2009年10期

10 吕典玮;张琦;;京津地区区域一体化程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若;;构建城乡新格局 推进一体化发展——关于和平牧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调查[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上册[C];2009年

2 顾文选;;网络经济与区域一体化——加强城镇密集区的发展与协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4 徐争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经验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启示[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冯仁勇;赵胜强;;区域一体化下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6 赵文;刘会;;临空经济与首都圈一体化[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7 王鹰翅;曹滢;;“广佛同城化”合作协议解读与战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焱;;京津冀区域框架下的滨海新区发展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志奎;;协作性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协作模式创新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健民;杨耀武;张仁开;刘小玲;;长三角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的若干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晓亮;吉林实施两大区域一体化[N];中国建设报;2010年

2 记者 孙立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N];佳木斯日报;2010年

3 杨仕省;“十二五”中国新经济地图 区域一体化加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启明;实施“多轮驱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N];中国企业报;2010年

5 驻巴基斯坦使馆经商处;亚行报告认为,南亚应消除贸易投资壁垒以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N];国际商报;2009年

6 淡然;关税同盟“加速”东非区域一体化[N];中国财经报;2009年

7 乐发 本报记者 尹瑶;区域一体化 乐山行走“春天里”[N];乐山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杨焘郡 裴云云 姜美;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共筑经济增长新高地[N];宁夏日报;2009年

9 李荣;园区共建推动区域一体化[N];新农村商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春红;区域一体化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N];辽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焱;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BESSAN DESIRE (贝森);区域一体化理论与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吕洪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游德才;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刘长灏;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徐境;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薛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兰天;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黄鑫昊;同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李海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明哲;兰白区域一体化探讨[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明;延龙图一体化中的府际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饶磊;区域一体化政策与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4 朱揆;区域一体化视角下吉泰走廊区域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刘英凤;区域一体化维度下的地方政府合作路径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陈嘉;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余志勇;中国后发优势的显性化道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李斌;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辛涛;论东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孟晴;中国参与湄公河次区域合作[D];外交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2605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05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1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