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21:36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总量于2011年超越了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二。然而,诸如世界经济论坛等一些国际权威组织颁布的经济竞争力排名中,我国仍然处于落后的位置。为何我国的经济竞争力与庞大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这其中固然有人口总量、制度法律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无疑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其创新能力如何?创新系统的发展处于哪一层次?本文将从创新效率这一视角,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证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本文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总结并改进了前人分析区域创新系统的思路,建立了评价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IOES模型。然后根据指标选取的原则以及IOES模型三个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实证评价的指标体系。接下来结合相关数据对东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部10省市区域创新系统的技术效率非常令人满意,大多数省市能够有效地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区域创新系统的经济效率也比较不错,多数省市能够有效地将创新产出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区域创新系统的社会效率不近如人意,大多数省市未能有效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另外,对实证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得知,区域创新系统不能跨阶段发展,必须遵循既定的先后顺序。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能够改善区域创新系统各阶段的效率。 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进一步提高东部10省市的创新效率提出了政策建议:夯实基础建设,扩大投入规模;明确各创新主体角色定位,突现政府“掌舵者”的定位;进一步深化创新产出的转化机制;加强各区域创新系统之间交流与合作。
【图文】:

框架图,框架图,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图 3-4 IOES 模型的框架图而在本文中,笔者研究的侧重点是对区域创新系统中投入转化为产出效率的分并且强调了创新产出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因此,在回顾和总结邹再授、EIS、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和贺小刚教授的分析模型后,结合笔者所关注重点,提出了自己的 IOES 模型,如图 3-4 所示。在该模型中,I 代表创新的投入(InO 代表创新的产出(Output),E 代表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S 代表社会效益(Sbenefit)。3.3 IOES 模型效率分析的内在机理第 N 年 第 N+1 年 第 N+2 年

指标体系,年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社会效益(Socialbenefit)2量量,用来反映创新产出对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作用W3农村城市年收入比它是指农村居民年收入与城镇居民年收入的比值。选此指标为了反映创新产出对缩小城乡差距、改善现阶我国突现的二元趋势问题和提升社会公平的作用。W4城镇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它是指城镇居民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现阶段,宏观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上升并不一致。选取此指标用反映创新产出对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至此,对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分析中涉及到创新投入(Input)、创新产出(Ou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社会效益(Social benefit)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都完毕。把这些指标体系与前文所构建的 IOES 模型相结合,能够更直观、清晰地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4-1 所示:Input OutputEconomic benefit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3 苗长虹;区域发展理论: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4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5 贾亚男;关于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1期

6 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1期

7 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8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9 郑彦;;产业集群组织模式与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06年01期

10 余泳泽;;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613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13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9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