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图文】:
地区崛起规划》,该规划的颁布实施,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标志着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总的来说,中部地区是中国的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总量较高、市场潜力巨大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未来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中国地域分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中部地区的发展有助于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图 4-1 中部崛起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碎石图从这 21 个指标所得的主成分载荷矩阵来看,第一主成分与 X1、X3、X5、X6、X7、X8、X12、X13、X15、X17、X18、X19、X20、X21 具有较大的正载荷,与 X16 具有较高的负载荷由于人均 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单位能耗的 GDP 产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外贸依存度、每十万人高校学生数、教育投入率、R&D 投入率、城镇人口比重、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份额、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这 15 个指标都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有关,因此可以将其归类为经济实力因素;第二主成分与 X4、X9、X11、X1具有较高的载荷,由于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这 4 个指标都具有反映经济效率的共性特征,因此可以被归类为经济效率因素;第三主成分与 X2 具有较高的载荷,由于实际 GDP 年增长率反映了经济的增长潜力,可以作为经济发展潜力指标单独归类。这样就把评价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21 个指标归为三类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的实力因素(F1)、效率因素(F2)、潜力因素(F3)。见表 4-6。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祥;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J];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03期
2 ;区域发展催生交通“一体化”[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7年08期
3 秦耀辰;张二勋;刘立平;肖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投入产出拓展模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周雪平;;村镇银行促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J];中国信用卡;2008年14期
5 罗林;;加快信息化进程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8年08期
6 沈中禹;;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J];山东政报;2008年21期
8 杨坚;司帆;;区域后发优势理论: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9期
9 邓水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问题与对策探讨[J];特区经济;2011年01期
10 杨荫凯;;2010年我国区域发展大事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健民;李万;叶继涛;束其全;徐磊;;技术预见与区域发展的关联及其测评方法探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胡智勇;;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范式演变及其启示[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李存金;;论区域发展中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韩也良;;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高旺盛;张海林;;我国保护性耕作制发展现状与趋势[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群英;;技术转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7 高寿利;李婷婷;吕英民;;山东省设施园艺发展模式研究——山东设施园艺发展调查[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袁梅;;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以生态链为纽带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Peter Stenberg;Mitchell Morehart;;区域发展和覆盖美国经济的因特网(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10 邓华灿;陈松林;;福建省区域发展与耕地资源协调度研究[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梅县濯港镇党委书记、镇长 潘高峰;着力建设“五区” 争创文明乡镇[N];黄冈日报;2011年
2 刘晓;江阴农商行迈出跨区域发展第一步[N];江阴日报;2008年
3 记者 吴婷;切忌纸上谈兵或一哄而上[N];上海证券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康源;从政府主导型到市场主导型[N];中国企业报;2005年
5 记者 黄戎杰邋李效翔 通讯员 魏文忠;去年我市国税收入超143亿元[N];福州日报;2008年
6 记者 殷陆君 黄长秋;闽西南五市在漳州共商区域发展[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童海华;危机“催生”区域发展新格局[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8 石柱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盛娅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经济学家 白和金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 杨庆育 重庆市交委副主任 陈孝来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王小广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 王崇举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易小光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罗兹柏;区域发展渝东枢纽门户(石柱)建设高层论坛·集萃[N];重庆日报;2009年
9 记者 陈彩虹;兰州白银共商区域发展大计[N];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巨峰;问计专家“十二五”(之四·区域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篇)[N];山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晏涛;促进中部崛起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2 张润昊;森林食品产业区域发展推进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3 田华;基于知识溢出的区域性大学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卫;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年
5 邢小军;区域发展中的能源约束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王旭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技术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王国升;区域农村发展差距趋势与成因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艳群;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刘亚非;辽宁与广西大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3 秦彬;20世纪滇黔桂三省中等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肖传强;山东省不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陈四四;区域报业与区域发展互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玉阳;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布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树华;产业集群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罗送宝;陕西省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海峰;大遗址环境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互动[D];西北大学;2008年
10 吕华斌;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的经济学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3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13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