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13:31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区域发展正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运用新的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和提升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目标是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结合空间统计和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本文首先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研究现状作了评述。此外,为了更好的理解区域创新能力这一概念,还回顾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来源和具体研究基于的理论框架。然后,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省域创新产出集聚进行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基于适合我国的创新能力框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利用2000-2009年中国各省的专利数据及相关经济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最后,本文总结主要实证结果,并针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创新产出布局不仅存在整体上的空间集聚效应,亦存在局部空间关联。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不论使用专利申请量还是授权量,不论假定滞后时间长短,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且相对可靠。全域估计时,大部分模型结果显示出区域创新产生了明显的近邻空间溢出效应,即空间滞后模型(SLM)更为合适;局域估计时,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出影响因素呈现一种复杂的异质化作用。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则表明,在初期阶段影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为累积知识存量、区域研发资源投入、区际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效应;末期阶段影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为累积知识存量、区域研发资源投入、产业结构和集群环境、区际技术溢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F224
本文编号:2636572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2 张杰;刘志彪;郑江淮;;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制造业企业问卷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6期
3 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4 吴玉鸣;李建霞;;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省域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05期
5 史修松;赵曙东;吴福象;;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6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建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09期
7 陈琼娣;余翔;;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待审期与授权率——基于PDL模型的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4期
8 王家庭;贾晨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期
9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年09期
10 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2636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3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