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增长极网络化发展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图 3.1 中部位置图3.1.2 中部崛起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科学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目标取向是效率优先,先行发展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和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
图 4.1 区域层级增长极网络系统1、实体要素实体要素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地域经济实体,以及支撑这些实体生成与发展的线状基础设施。无庸置疑,实体要素主要包括区域不同层级的城市以及乡村两类异质同构的区域经济实体,这两大类实体要素又是由各种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所组成,它们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城市和乡村相关的非农产业区和农业区,这类均质区域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空间。作为空间实体的区位线状要素,主要包括在地域经济空间上具有确定线段的交通、通信线路、动力和水源供给设施。这些设施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区域经济活动的横向拓展的先决条件。2、网络流威尔逊认为“流”是一种“耦合”。各成分之间的耦合在决定特定系统行为的性质时起着一种重要作用[69]。此类耦合常常是某种载于结节之间的连接上的流,这种“流”的概念可理解为具有相互作用功能的某种联系。按照空间经济学的观点,各种空间实体之间联系的实质内容就是生产力要素流。生产力要素的空间流
图 4.2 增长极动力机制效益曲线反映出增长极机制的动力效应。在初级阶段,由于动力机扩散效应,净溢出效应为负值,在时间 tl 达到最低值散效应逐渐增强,并在时间 tz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制作用进一步增强时,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净溢出机制表现为极化与扩散的相互消长的效应。的运行机制——网络流机制学的角度看,流是一种空间相互作用,是运动的矢量。向变化、流强增减等方面的变化可以以频度来测量,是流的测度。为了使流朝向合理高效的方向转化,可的调节和控制。一般通过自动调节和智能调节两种方的内生动力决定的、根据网络系统的内在需要对流在它一般适用于自然环境中流的调节。智能调节是人文节的高级形式,是由流的外生动力决定的、根据网络场经济需求对流在网络化运行过程中的调节,以促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妍;曹树育;;关于海南省财政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7期
2 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课题组;白国祥;巫业玲;王文兵;凌云;;关于金融支持“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年11期
3 刘云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国际经验[J];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4 朱选祥;;我国区域经济战略背景中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趋向[J];经济师;2011年08期
5 ;谁是“第四极”?[J];印刷经理人;2011年09期
6 韩辉;;中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7 赵凌云;;战略支点看湖北[J];新湘评论;2011年13期
8 任秀颖;;成渝增长极[J];印刷经理人;2011年09期
9 ;中国经济正面临两大挑战和两大机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11期
10 赵凌云;杨明杏;董慧丽;夏志强;;深化湖北省情认识与战略展开[J];学习月刊;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湖;;现代服务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与策略探讨[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涂季康;;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斐;俞彤晖;王鑫磊;;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甘筱青;高阔;;中部地区医疗卫生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亚林;袁声莉;;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兼论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A];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红玉;崔玉哲;吴冬梅;;辽河滩海中部地区构造演化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8 陈松林;;中部地区崛起中煤炭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其乐;陈怀亮;邹春辉;;加强生态气象服务 助推中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气象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吴勤学;王晓芳;;开发服务外包产业: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契机[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颖川;中部六大城市群将成区域核心增长极[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2 田强(作者系三峡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三峡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打造西部经济新的增长极[N];经济日报;2005年
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摘要稿)[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曹显钰 黄会;深化中部各省交流合作 推动中部地区加速崛起[N];安徽日报;2010年
5 记者 桂榕 何宝庆;中部地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N];江西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蔡敏 杨玉华 王立武;中部地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N];经济参考报;2008年
7 胡中;湖北将构筑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杨;“增长极的范围应该更精当一些”[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商务时报》记者 江凌;四大增长极稳健中国经济[N];商务时报;2007年
10 记者 梁现瑞 董世梅 刘川 张明海;合力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N];四川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泽洲;中国中部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彭效军;西部开发中增长极的集聚和扩张效应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4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向力力;城市商业银行对城市增长极的金融支持与优化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袁璋;我国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及调整优化方向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郁枫;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D];清华大学;2006年
9 张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李静;区位优势与我国中部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卫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张厚珂;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张智先;中部地区上市公司区域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石晓利;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肖海兰;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飞;中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7 沈向峰;我国中部地区县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景影;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环境法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1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5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