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5:05
【摘要】: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国际市场需求仍面临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积极扩大内需,切实增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转变发展方式来看,扩大内需也是经济政策的支持重点,特别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求得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自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新一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发展。 本文对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进行理论分析,通过运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等理论工具,指出社会总供求在长期之中难以达到平衡状态;通过财政政策在社会总供求中一般作用的分析,认为财政政策是对社会总供求失衡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并指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机制。然后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一些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我国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我国现行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现状、对消费与投资的拉动作用和“挤出效应”,并从内外两方面指出制约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最后,在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扩大内需财政政策的整体思路,并且从扩大消费需求和调整投资需求两个角度提出具体建议。包括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完善配套设施;以及优化支出结构,抑制非理性投资和转变发展方式,注重效益评价等,以进一步丰富我国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12.0;F124
【图文】:
2008 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 1998 年力度更大。在外需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0.3%,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政策效果目前已初步显现。4.2.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经济增长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 GDP 年增长率从 2007 年的 14.2%下降到 2008 年的 9.6%。在刺激计划的发力之下, 2009 年一季度 GDP 增长 6.1%,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达到 8.9%,四季度上升到 10.7%,年增长率达到 9.2%。按年增长率来看,2009年至 2010 年,GDP 年增长率由 2009 年的 9.2%上升到 2010 年的 10.3%。中国经济呈V 型反弹,这表明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25,(图 2)。
图 5 2006-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2)促进消费效果明显2008 年的财政刺激政策对促进消费的政策效果日益体现。2010 年,国内消费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4%,比上年加快 2.9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4.8%,增速比上年回落 2.1 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9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37.3%28。从消费结构看,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 37.2%,汽车类增长 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27.7%。数据显示消费热点持续旺盛,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的局面。2010 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3.6 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
支出扩张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我国实行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否产生“挤出效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第一,看政府增加支出,是否引起利率上升,并因此导致民间投资支出的减少从这几年的经济运行结果看,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导致利率和资金成本的升高。金融机构一至三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从 1998 年的 9%下降到 2010 年的5.85%;2008-2010 年一至三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图7)。尽管在 2006-2007 年出现小幅上升,但近十年利率水平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至于前几年基准利率出现轻微上升,是由于 2007 年前后我国政府为避免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所采取的稳健性的货币政策的结果,不是积极财政政策所致。从这个角度看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本文编号:275362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经济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12.0;F124
【图文】:
2008 年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 1998 年力度更大。在外需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201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10.3%,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一揽子计划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政策效果目前已初步显现。4.2.1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1)经济增长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 GDP 年增长率从 2007 年的 14.2%下降到 2008 年的 9.6%。在刺激计划的发力之下, 2009 年一季度 GDP 增长 6.1%,二季度增长 7.9%,三季度增长达到 8.9%,四季度上升到 10.7%,年增长率达到 9.2%。按年增长率来看,2009年至 2010 年,GDP 年增长率由 2009 年的 9.2%上升到 2010 年的 10.3%。中国经济呈V 型反弹,这表明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25,(图 2)。
图 5 2006-2010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整理(2)促进消费效果明显2008 年的财政刺激政策对促进消费的政策效果日益体现。2010 年,国内消费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4%,比上年加快 2.9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4.8%,增速比上年回落 2.1 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增长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3.9 个百分点,贡献率达 37.3%28。从消费结构看,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6.0%,家具类增长 37.2%,汽车类增长 34.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 27.7%。数据显示消费热点持续旺盛,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呈现出城乡市场同步增长的局面。2010 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3.6 万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
支出扩张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给。我国实行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否产生“挤出效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第一,看政府增加支出,是否引起利率上升,并因此导致民间投资支出的减少从这几年的经济运行结果看,我国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没有导致利率和资金成本的升高。金融机构一至三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从 1998 年的 9%下降到 2010 年的5.85%;2008-2010 年一至三年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大幅波动(图7)。尽管在 2006-2007 年出现小幅上升,但近十年利率水平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至于前几年基准利率出现轻微上升,是由于 2007 年前后我国政府为避免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所采取的稳健性的货币政策的结果,不是积极财政政策所致。从这个角度看积极财政政策没有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婷婷;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美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36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5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