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15:16
【摘要】:江西省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决定了我们的工业发展路程还很漫长,产业集群式发展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业发展的大趋势,而资源锐减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集群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事关我省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生态经济是二十一世纪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它抛弃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资源循环利用与能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对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改造是生态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重要实践。它要求产业集群建立像生物群落那样的成员之间彼此密切联系的工业共生系统,构建生态经济价值链,以减少产业集群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增强其可持续性。 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对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进行了SWOT分析,综合研究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之所在,并通过态势分析得出了鄱阳湖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战略定位,即选择SO组合,利用优势和抓住机遇,来弥补劣势和迎接挑战。同时,本文根据国内国外的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结合鄱阳湖的区域特色,提出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模式选择,如:建立优质的畜禽类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生态畜牧业和水禽养殖业集群、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价值链等。并从普及生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05
【图文】:
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污染。(3)加大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加强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再循环, 实现高效节能生产和废物资源化。如:桑基渔塘、猪—沼—果、渔—粮—菜等生态模式[61]。其次,加强生态工业的发展,减少工业废水、废物的排放。(1)鼓励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推行节约能源、物质循环利用的清洁技术,完成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建设循环产业链条,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关闭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重点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有色金属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注重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的关联性、互补性,以“链式发展”和产业优势推动生态优势。如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工业生态园为例,其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以这 3 个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等资源,实现了“资源-产品-再资源化”循环经济生态系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61]。如下图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05
【图文】:
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业污染。(3)加大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加强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再循环, 实现高效节能生产和废物资源化。如:桑基渔塘、猪—沼—果、渔—粮—菜等生态模式[61]。其次,加强生态工业的发展,减少工业废水、废物的排放。(1)鼓励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推行节约能源、物质循环利用的清洁技术,完成污染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建设循环产业链条,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关闭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重点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有色金属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注重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的关联性、互补性,以“链式发展”和产业优势推动生态优势。如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工业生态园为例,其主体企业是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以这 3 个企业为核心,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等资源,实现了“资源-产品-再资源化”循环经济生态系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61]。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玉胜;;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中的金融支持创新[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2 王雷;;产业集群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优化路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朱正龙;钟业喜;;从区域差异的角度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J];当代经济;2009年08期
5 柳杨青;杨文进;;产业演进中的循环经济[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吴荻;武春友;;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模式的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7期
7 杨迅周;王玉霞;魏艳;任杰;;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构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8 张杰;刘东;;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基于组织分工架构的一个初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9 胡卫东;周毅;;产业集群价值链链接模式与升级路径探索[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10 王s
本文编号:2761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6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