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快步发展并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很多人类没有预想到的后果,这些后果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不利影响,诸如现今突出的虚拟网络犯罪、生态环境失衡等社会发展问题,有的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与发展,如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温变暖、核战争与核泄漏等。所幸的是,这些由于技术发展而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各界各国的重视,并也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方案与策略,如加强相关行业里的约束力、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施相关的行政政策干预、加强社会的道德观建设等。虽然以上的治理措施不断出台,但仍然以事后管理为主,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做到未雨而绸缪。在现代技术飞跃发展,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对新兴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如何运用科学的社会管理方法规范技术的发展,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新兴技术进步引发的重大社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技术异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逃避的现实。然而,目前学术界关于技术异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哲学范围内的探讨,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所以本文首先从大量实际的技术异化现象出发,涉及的科技领域涵盖了网络社交技术、核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高科技新型技术:并采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技术异化的根源进行探讨。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本文发掘出了“二维三点”机理概念模型,从技术本体异化、动机异化和能力异化三个层面对技术异化形成机理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这既是在方法论上的创新,也是对技术异化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维三点”模型能够有效地说明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本文利用此模型从质性层面诠释了当代网络诈骗现象;然后结合ABM建模的方法,将模型主体关键属性分为能力与动机两个层面,并构建了主体行为函数;最后通过软件建模来实现虚假信息传播的模拟仿真。通过仿真我们发现了在特定政策下的虚假信息的演化趋势,据于此本文给出了可实施的虚假信息泛滥管理措施。在第六章中,本文探索性地将“二维三点”、ABM建模和模拟仿真结合在一起,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技术异化预防管理体系,旨在约束和引导现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异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消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但此体系仍需要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以及大量的实践研究,以丰富此体系的内容。
【关键词】:技术负面效应 技术异化 二维三点模型 社会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2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11-13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14-24
- 2.1 技术异化研究综述14-16
- 2.1.1 技术异化的定义14-15
- 2.1.2 技术异化的本质15-16
- 2.2 人与技术交互研究综述16-19
- 2.2.1 基于动机的人和技术的研究17
- 2.2.2 基于能力的人和技术的研究17-18
- 2.2.3 基于人与技术交互规则的研究18-19
- 2.3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19-21
- 2.3.1 Agent建模的内涵19
- 2.3.2 Agent建模与仿真的研究与应用19-20
- 2.3.3 计算实验仿真平台20-21
- 2.4 面向技术异化产生的社会问题的预防管理措施研究21-24
- 第三章 构建技术异化的“二维三点”模型24-32
- 3.1 扎根方法的选择24
- 3.2 案例选择24-27
- 3.3 译码过程27-30
- 3.3.1 开放性译码27-28
- 3.3.2 主轴译码28-29
- 3.3.3 选择性译码29-30
- 3.4 理论构建30-32
- 第四章 基于ABM的技术异化建模分析——以网络社交中的网络欺诈现象为例32-42
- 4.1 人与ICT技术交互异化分析32-33
- 4.2 Agent建模方法分析33-34
- 4.3 Agent模型框架设计34
- 4.4 Agent模型基础与假设34-38
- 4.4.1 个体Agent模型35-37
- 4.4.2 环境模型37-38
- 4.5 Agent行为规则设计38-42
- 4.5.1 行为类型描述38-39
- 4.5.2 行为阈值函数与规则设计39-42
- 第五章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42-54
- 5.1 仿真工具介绍43-44
- 5.2 仿真模型的运行44-49
- 5.2.1 Agent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44-48
- 5.2.2 Agent功能与实现48-49
- 5.3 仿真实验的结果分析49-52
- 5.3.1 不同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演化分析49-51
- 5.3.2 基于拐点的信息传播情形分析51-52
- 5.4 实验结论52-54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54-60
- 6.1 技术异化预防探讨54-59
- 6.1.1 技术异化预防的认识分析54-56
- 6.1.2 构建技术异化预防管理体系的探讨56-59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君;;马克思关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长利;沈雪石;张学骜;刘书雷;;纳米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10期
3 陈文基;忻展红;申志伟;;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商业模式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谢杨,谭晓军;高科技发展中负面效应的控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3年09期
5 杨少敏;何新华;孙岩;;基于OOAgent作战仿真系统的单元模型研究[J];四川兵工学报;2011年06期
6 王飞跃,史帝夫·兰森;从人工生命到人工社会——复杂社会系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01期
7 王飞跃;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究的讨论[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04期
8 赵剑冬;黄战;;基于Agent的经济社会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1年04期
9 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年05期
10 李心丹;肖斌卿;俞红海;宋建华;;家庭金融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雪峰;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及人工信贷市场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技术进步引发社会问题的机理与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