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7:15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统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竞争不再是区域范围内各地区之间的内部竞争,而是由地区或区域组成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实体,在更广阔的开放式空间范围内参与的全球竞争。京津冀地区地域相连、文化相近,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人文亲缘性,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都市经济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区域。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得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伴随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成为当前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本文从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区域内经济、环境,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解读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在经济、环境方面的优势、劣势。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中,为各城市选择地区间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论文收集了国内外主要文献,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对京津冀三省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基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增量等方面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抗逆能力、环境现状、环境治理力度等方面的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分别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变化情况,通过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出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对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不同城市、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读,得到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2年,北京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为协调发展,类型为环境滞后型,天津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在协调发展和过度之间波动,类型同为环境滞后于经济型,河北省内多数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级为失调衰退,类型主要表现为经济滞后型。据此,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发挥北京与天津经济综合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势和河北省各城市在能源、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加强区域内地区间的合作,从而提高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 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 综合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X22
【目录】:
  • 内容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研究现状的分析13-14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创新之处14-16
  • 第2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16-20
  • 2.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16-17
  • 2.1.1 协调发展的涵义16
  • 2.1.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涵义16-17
  • 2.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7-20
  • 2.2.1 经济增长理论17
  •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17-18
  • 2.2.3 人地关系理论18
  • 2.2.4 循环经济学18-19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19
  • 2.2.6 各种理论的特点分析19-20
  • 第3章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20-28
  • 3.1 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21
  • 3.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20
  • 3.1.2 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20-21
  • 3.2 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23
  • 3.3 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方法23-25
  • 3.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23-24
  • 3.3.2 熵值法24-25
  • 3.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测算模型25-28
  • 3.4.1 协调发展度测算模型的选择25
  • 3.4.2 变异系数协调发展度模型25-28
  • 第4章 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28-42
  • 4.1 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概况28-30
  • 4.1.1 经济系统概况28-29
  • 4.1.2 环境系统概况29-30
  • 4.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0-31
  • 4.2.1 数据的收集30-31
  • 4.2.2 数据的整理31
  • 4.3 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分析31-34
  • 4.3.1 熵值法评价过程31-33
  • 4.3.2 熵值法评价结果33
  • 4.3.3 评价结果分析33-34
  • 4.4 京津冀地区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分析34-38
  • 4.4.1 熵值法评价过程34-36
  • 4.4.2 熵值法评价结果36
  • 4.4.3 评价结果分析36-38
  • 4.5 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分析38-42
  • 4.5.1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统计测算38-39
  • 4.5.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结果分析39-42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42-45
  • 5.1 结论42-43
  • 5.2 建议43-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伟峰;欧向军;;江苏省“三沿”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6期

2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3 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5 侯连有 ,付英江 ,李生智 ,于连生 ,张义生 ,韩国刚;国外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长远规划的调研与剖析[J];环境科学研究;1989年06期

6 张志;龚健;;国内外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模式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2期

7 陈放鸣;吴坚;;长江湿地资源综合开发效益协调发展评估[J];林业经济;1994年06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隋映辉;;协调发展:新科学发展观及其增长战略[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2 崔凤;;海洋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视角与存在问题[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孙兆文;;协调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A];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探索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之路[N];光明日报;2001年

2 李磊明;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研讨会在甬召开[N];宁波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维维;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监测、影响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3 王文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新长;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6 吴琼;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民族协调发展[D];新疆大学;2010年

7 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8 王欣菲;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赛;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戴春雨;成都市区县PEES协调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蓉;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张旭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贵州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5 姬少剑;贵州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6 吴国卫;福清市城乡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冯杰;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统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8 姜林含;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曹茂侠;福建省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统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6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