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全球变暖是当前国际政治的热点议题之一,世界各国都纷纷将减排问题纳入能源战略中。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碳排放强度降低40-50%,这一减排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各地区各产业减排政策的实施,而我国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造业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造成的,因而从区域层面上分析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碳排放状况对于各地区指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产业界定的基础上,从产业规模、能源消费、产业转移及碳排放量等方面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碳排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完全分解技术从每年和分阶段角度分析2000-2012年15个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差异原因。然后,基于脱钩理论深入研究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脱钩状态和政府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从碳排放强度的角度对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和挖掘。结果表明:(1)从因素分解角度看,产出效应是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强度总体上是抑制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各地区碳排放的正负效应有较大区域差异。在样本期内,各地区碳排放变化整体为正值,变化最大的区域因阶段不同存在差异。(2)从脱钩角度来看,对总脱钩指数贡献最大的是能源强度,其次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在2000-2006年、2006-2012年各地区基本呈弱脱钩状态,北京在两阶段恒为未脱钩,福建、江西各有一个阶段为未脱钩,减排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性,北京在两阶段减排政策无效,其余地区的减排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的急剧增长。(3)从减排潜力来看,各地区减排潜力都在50以上,但存在区域差异,山西的减排潜力高达94.98,其次是内蒙古、宁夏、新疆,北京仅50.88,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的减排潜力整体大于中西部地区;从行业的减排潜力角度来看,北京、天津和湖北的减排潜力排名靠后,而山西、内蒙古、河南、宁夏、新疆等地区减排潜力排名靠前,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压延业的减排潜力区域差异较大,黑色金属冶炼业、电力生产供应业区域差异较小,且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电力生产供应业的减排潜力基本在全国水平以上。减排潜力区域差异是由各地区产业发展程度、能源效率、资源禀赋等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最后基于结果,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政府监管几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减排目标提出粗浅看法。
【关键词】:污染密集型产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脱钩 减排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12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20
- 1.2.1 产业界定13-14
- 1.2.2 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14-16
- 1.2.3 脱钩模型研究16-18
- 1.2.4 减排潜力研究18-19
- 1.2.5 研究综述小结19-20
- 1.3 研究内容20-21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径、创新点21-23
- 1.4.1 研究思路21
- 1.4.2 技术框架21-22
- 1.4.3 本文创新点22-23
- 第2章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碳排放的现状23-36
- 2.1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界定23-25
- 2.2 我国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25-31
- 2.2.1 我国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规模25-28
- 2.2.2 我国各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能源消费情况28-30
- 2.2.3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情况30-31
- 2.3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31-34
- 2.3.1 碳排放的计算31-32
- 2.3.2 我国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32-33
- 2.3.3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量的区域对比33-34
- 2.4 小结34-36
- 第3章 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36-45
- 3.1 模型构建36-38
- 3.2 数据说明及整理38-39
- 3.3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因素分解的区域差异分析39-43
- 3.3.1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每年碳排放分解的区域差异分析39-41
- 3.3.2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分阶段碳排放分解的区域差异分析41-43
- 3.4 小结43-45
- 第4章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减排努力及减排潜力的区域差异45-55
- 4.1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减排努力的区域差异45-50
- 4.1.1 脱钩模型介绍45-46
- 4.1.2 政府减排努力的区域差异分析46-48
- 4.1.3 政府减排努力关键因素的区域差异分析48-50
- 4.2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减排潜力的区域差异50-53
- 4.3 小结53-55
- 第5章 政策建议55-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64-65
- 附录B65-83
- 附录C83-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玉茹;李灵;;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有色金属工程;2014年06期
2 沈晓骅;;嵌入式消费碳排放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及其管制政策启示[J];知识经济;2014年22期
3 侯建朝;史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6期
4 邓吉祥;刘晓;王铮;;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02期
5 常征;潘克西;;基于LEAP模型的上海长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J];当代财经;2014年01期
6 王利娟;;基于结构分解模型的江苏省碳排放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02期
7 梁日忠;张林浩;;1990年-2008年中国化学工业碳排放脱钩和反弹效应研究[J];资源科学;2013年02期
8 宋晓晖;张裕芬;汪艺梅;冯银厂;;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9 刘巧玲;王奇;李鹏;;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J];生态经济;2012年01期
10 徐盈之;徐康宁;胡永舜;;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J];统计研究;2011年0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瑶;基于LEAP模型的物流行业碳减排潜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晓华;基于LEAP模型的北京市物流发展对节能减排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杨春梅;基于DEA的环保投入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