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06:04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建立和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国务院相继批复9个区域发展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基本形成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西省重要的经济区域,其经济发展不仅是关系到江西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也是实现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关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提出顺应了党中央贯彻的科学发展观、“两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崭新理念和重大战略方针。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至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目前较为关注的区域之一。 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38个县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应用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及主成分分析、GIS、空间统计学等技术方法,对1998-2008年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优化的构想。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1998-2008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劳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地域差异,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区域差异明显,南昌市区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但带动作用不明显;(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得分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为负且趋近于0,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依赖关系不明显;(3)根据区域之间的空间关联性及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整个区域发展类型可以分为4种,分别为:集聚发展型、极核发展型、均衡发展型、边缘发展型;(4)运用锡尔系数及其分解的方法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有逐渐缩小的态势,呈现出经济发展趋同的现象,湖西地区内部差异对经济发展总体差异起主导作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投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及政府政策的倾斜等;(5)基于目前该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及发展特征,认为培育不同等级增长极、优化沿线经济发展及构建圈层网络发展模式是该区域未来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F205;F224
【图文】:
7图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达到 2006.6 万人,占江西省 3948.2 亿元,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 60%;人均 水平(14728 元)高出近 5000 元;2000-2008 年
图 3-1 1998-2008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 GDP 相对增长率2 经济结构展不仅是总量的增长过程,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同时产业结构又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个最直接的表构演进方向和演进速度的差异。
图 3-1 1998-2008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 GDP 相对增长率3.1.2 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增长过程,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进过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同时产业结构又在一定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和演进速度的差异。
本文编号:2800355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F205;F224
【图文】:
7图 2-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人口达到 2006.6 万人,占江西省 3948.2 亿元,占江西省经济总量的 60%;人均 水平(14728 元)高出近 5000 元;2000-2008 年
图 3-1 1998-2008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 GDP 相对增长率2 经济结构展不仅是总量的增长过程,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同时产业结构又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个最直接的表构演进方向和演进速度的差异。
图 3-1 1998-2008 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 GDP 相对增长率3.1.2 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不仅是总量的增长过程,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演进过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决定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同时产业结构又在一定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效益。产业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演进方向和演进速度的差异。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晓军;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许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0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