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9
   总量生产函数是宏观经济增长分析和技术进步定量化测算的基础。在以往的研究中,用于研究总量生产函数的模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其参数都是设定为常数的。这类模型便于测算,也可部分解释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长的截面分析和时期均值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固定不变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是常态的,不同的生产单元或同一个生产单元在不同时期的产出弹性和全要素生产率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生产函数中的参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研究跨时期动态经济增长时,如果选择常参数生产函数为基础,由于模型设定的原因,时期差异及波动必然被忽略。常参数生产函数在反映生产行为较长时期内的变化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实际应用范围因此受到了限制。因此,需要考虑生产函数的相关参数是可变的情形。该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且有学者在该问题研究上有所突破。但是,这些研究仍处于探索性阶段,也还缺乏可预测性和有效的经济含义。 本文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看作可变参数,采用VAR(VEC)计量模型设定技术,设定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本存量、劳动力、国内生产总值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模型的合理性。 在模型设定合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该模型用于实证研究。选取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个跨时期数据为样本区间,建立了三个跨时期可变参数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结果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要素产出弹性参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参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而且生产技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通过比较利用三个跨时期模型的时序参数预测未来10年的变动趋势,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将发生较大转变,资本产出弹性趋向减小而劳动产出弹性趋向增大,最终超过资本产出弹性。整体可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并将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224;F1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产函数理论与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2.1 生产函数的产生与涵义
    2.2 生产函数的发展
    2.3 生产函数的应用
    2.4 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理论基础
    2.5 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第3章 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检验
    3.1 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检验
        3.1.1 省际面板数据收集与整理
        3.1.2 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3.1.3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及回归结果检验
    3.2 要素产出弹性及全要素生产率 VAR(VEC)模型实证检验
        3.2.1 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3.2.2 要素产出弹性 VAR(VEC)模型及结果检验
        3.2.3 要素产出弹性误差修正 (VEC)模型
        3.2.4 全要素生产率 VAR 模型
    3.3 中国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模型
第4章 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的应用
    4.1 1978-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轨迹
    4.2 201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趋势预测
        4.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时期的划分
        4.2.2 三个基期的中国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设定
        4.2.3 三个基期的中国可变参数的总量生产函数模型
        4.2.4 201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趋势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卫民;;技术进步中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关系假说及其检验[J];当代财经;2011年03期

2 王春杰;;青岛市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测度分析[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07期

3 苏胜强;李凤山;;新古典生产函数模型简评[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许家云;刘琳;;不同生产函数条件下的中国经济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宋海洲;生产函数中参数估计方法的进一步改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1999年04期

7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8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9 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10 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基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丹;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超;变异系数生产前沿及其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黄树洪;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3 何春花;河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与对策[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颜文燕;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1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41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1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