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8 01:19
   天津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天津市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水资源紧缺,土地产出效益较低,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本文以天津市工业数据为基础,运用资源生产率理论分析工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综合评价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程度,为政府和产业界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文献梳理和概念辨析。从评价对象、指标分类和评价视角三个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文献综述;总结了资源生产率的内涵和核算方法。明确了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基于资源生产率进行区域工业可持续性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分析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现状。从总量和效益、工业结构与布局、资源利用与污染排放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天津市工业发展现状,并指出天津市工业可持续面临的主要问题。 3.天津市工业资源生产率计算与分析。计算了天津市工业能源、水、土地、材料、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生产率,并对资源生产率进行反弹效应、减量效应和增长效应分解,运用IPAT模型分析天津市工业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压力程度,从资源环境角度研究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 4.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建立包含经济发展度、资源利用度、环境协调度和科技创新度四方面的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计算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指数,确定天津市工业目前所处的可持续状态。 5.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模式及对策研究。针对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与分析,参考国内外典型工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提出天津市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学位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F124.5;F427
【部分图文】:

结构图,章节,论文,结构图


9图 1.1 论文章节结构图Figure 1.1 Thesis chapter structure diagram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在文献整结合天津市工业发展现状,运用资源生产率测算模型分析天津用效应分解模型对资源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建立包含经济发展度和科技创新度四个子系统的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熵值法对天津市工业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

优势产业,总产值,天津市


津市工业东移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影响力较大的重点项目落户滨海新区,引起了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深刻变化,滨海新区逐渐成为天津市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最大的增长点。1.以支柱产业为骨架的“弓形”工业结构近年来天津市通过调整、嫁接、改造等方式不断升级工业结构,逐步培育发展了 A320、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新型运载火箭、卫星有效载荷“三机一箭一星品制造方面具有优势的航空航天产业,在集成电路芯片、“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数字电视等产品制造方面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在抗生素、胰岛素、皮质激基酸“三素一酸”以及干细胞储存移植、生物芯片方面领先的生物医药产业,在能电池、纳米材料制造方面有突出优势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更加明确了航空航天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等八大产业地位,2010 年,八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 30.3%,达到 15198.06 亿元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90.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天然原油产.73 万吨,增长 45.1%;发电量 589.08 亿千瓦时,增长 39.7%;汽车产量 73.81 万辆 22.5%;乙烯 109.26 万吨,增长 4.8 倍。八大优势产业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天津市,主要种类,统计年鉴,数据来源


具体包括煤、原油及其制成品、天然气和电力(包括水电、核电和风电),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清洁型或可再生能源不计入其中。与统计年鉴保持消费量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工业生产总值的单位为“亿元”,而能源生/吨标准煤”为计量单位。市 2000-2010 年工业能源生产率如表 4.1 所示。近年来,天津市工业能源消,2010 年达到 4519.17 万吨标准煤,其中主要能源消耗如下:煤炭 883.68 万吨3.29 万吨,原油 20.6 万吨,汽油 11.55 万吨,柴油 41.82 万吨,燃料油 9.23 万吨12.79 亿立方米,热力 7486.22 万百万千焦,电力 456.86 亿千瓦时,其他石油1 万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原毅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8年09期

2 王文文;;欧盟的能源税概况、瓶颈及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8期

3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4 赵国浩;闫新华;;可持续发展系统视角下煤炭工业评价指标体系[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5 乔家君,李小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实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林霖,周淑梅,吕岩;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2期

7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曹斌;石龙宇;;基于生态效率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及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8 赵多,卢剑波,闵怀;浙江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6期

9 王东;;工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10 杨芳;栗峥;袁永博;;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翁媛媛;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晓芬;基于资源生产率的城市绿色竞争力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朱远;中国提高资源生产率的适宜模式与推进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邓楚雄;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叶蔓;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于宏民;基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中国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融资评价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7 朱颖超;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慧春;基于清洁生产的浙江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2 张光磊;武汉市远城区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小飞;基于科技进步的泛珠三角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4 王茜;基于科技进步的江苏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5 陈彦晖;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有效性测量与评价[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5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45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