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是伴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的演变也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推动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坚力量,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是东西部之间的缓冲地带,同时也是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关键。2012年11月,湖南省适时推出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全面系统地规划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的目标、战略和内容,促进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以2001-2013年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和政府政策性文件,对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学者们做过的有关城镇化各维度与经济发展各维度的耦合研究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依托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根据数据可获得性与统计口径的一致性等原则,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大复合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优化指标体系并测算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考察分析湖南省城镇化推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运行情况。最后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城镇化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以及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实证结果表明:湖南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均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关系也从初始的低水平耦合阶段逐步演变到磨合耦合阶段。以实证结果为基础,结合湖南省的省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从提升城镇化建设和统筹推进城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两个角度入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来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努力培育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点,创新市场机制,把握经济发展机会来统筹推进城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总而言之,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镇化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统筹兼顾,按部就班地推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 因子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F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8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3-17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7-18
- 1.2.3 综述述评18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8-19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19-20
- 1.4.1 本文的创新19
- 1.4.2 本文的不足19-20
- 第2章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20-28
- 2.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20-22
- 2.1.1 城镇化概念的界定20
- 2.1.2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背景20-21
- 2.1.3 经济发展概念的界定21-22
- 2.2 相关基本理论阐述22-26
- 2.2.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理论22-24
- 2.2.2 城镇化各维度与经济发展各维度的耦合研究24-26
- 2.3 本章小结26-28
- 第3章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28-43
- 3.1 湖南省发展现状分析28-29
- 3.1.1 城镇化发展情况28-29
- 3.1.2 经济发展情况29
- 3.2 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29-31
- 3.2.1 评价方法29-30
- 3.2.2 指标选取原则30-31
- 3.2.3 数据来源与处理31
- 3.3 复合指标体系的测算基础31-34
- 3.3.1 因子分析的概念32
- 3.3.2 因子分析的原理和方法32-34
- 3.4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测算34-38
- 3.4.1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构建34
- 3.4.2 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过程34-38
- 3.5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测算38-42
- 3.5.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39-41
- 3.5.2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过程41-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4章 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测度43-49
- 4.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间耦合协调分析43-47
- 4.1.1 耦合度理论模型43-44
- 4.1.2 耦合协调度理论模型44
- 4.1.3 城镇化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耦合度评价44-45
- 4.1.4 城镇化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耦合协调度评价45-47
- 4.1.5 稳健性检验47
- 4.2 城镇化系统内耦合协调分析47-48
- 4.3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湖南省城镇化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49-53
- 5.1 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49-51
- 5.1.1 优化产业结构以提升经济城镇化水平49-50
- 5.1.2 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以推进人口城镇化50-51
- 5.1.3 加大湖南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提升社会生活城镇化51
- 5.2 统筹推进城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51-53
- 5.2.1 培育并深化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点51
- 5.2.2 把握经济发展机会以助力城镇化建设51-52
- 5.2.3 创新市场机制52-53
- 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光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06期
2 毕筱奇;;新型城镇化如何突破[J];人民论坛;2010年30期
3 包礼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助推全民创业——江西省兴国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J];老区建设;2010年21期
4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07期
5 ;山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0期
6 陈强;庄国良;江建国;;建设文化生态名城——抚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做法[J];当代江西;2011年06期
7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2011年08期
8 赵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以泰安市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2011年21期
10 康桂芬;刘娟;;河北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领导之友;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澄;陈锦富;;重构制度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湖北省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郭宇;;论筠连县新型城镇化建设[A];第六届四川省博士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婧翱;;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人的发展的思考[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李志慧;刘山;;四川省新型城镇化下的制度重构[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5 丁少群;;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农村就地城市化的难点及对策[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明泽;;新型城镇化路径探析[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陈志;;解读新型城镇化[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年
8 ;第四十五期 新型城镇化:中国的现实选择[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3年第1辑)[C];2013年
9 汤文华;;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10 陆晶晶;;智慧城市助力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军 记者 廖琴;共论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N];广安日报;2008年
2 记者 陈华北;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N];上饶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辉 实习生 于茜茜;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呼之欲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王纪洪;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示范[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胡敏华 吴瑕 记者 范嘉欣;昌南组团新型城镇化示范镇第二批项目开工[N];南昌日报;2010年
6 记者 何红卫 通讯员 沈雯;湖北提出新型城镇化目标[N];农民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张通与网友在线聊新型城镇化[N];湖北日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抓扩容 促提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推进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N];克孜勒苏报(汉);2011年
10 记者 唐正鹏 通讯员 张永斌 鲁迎春;州住建局 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谋划新年工作[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李栋林;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3 刘升勤;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统筹与配置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4 李新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证[D];华侨大学;2015年
5 孙彬;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策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6 王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7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王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文平;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规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杰;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
2 任庆焕;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3 冯慧;基于“产城融合”的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波;推进广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赵文忠;基于参与主体视角的丽水莲都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曹尤;拉萨市新型城镇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西藏大学;2015年
7 李顺飞;金融发展对新型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8 尹兆钊;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互动发展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纪晨芝;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工程及其保障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10 成莎;云南城镇化就业极化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5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