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7:00
   和县地处皖江开发前沿,其全境都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的实施,使和县在此宏观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机遇,然而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立县的战略目标,必然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如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使和县不仅在宏观背景方面而且在环境承载能力上都能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以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分析依据,通过对和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经济总量实现增长、发展方式有所转变、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等方面的简要回顾,指出这些变化虽有利于环境保护,但承接产业转移会引起进一步的环境风险。究其原因,乃在于引进企业因选择性和趋利性等特点加重了环境压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污染产业的转移,与此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环境外部性的内在化程度偏低等方面。而和县目前存在着环保工作受早期招商和产业承接制约,资源开发利用不当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力度和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等措施来解决环保问题和控制防范风险。 “十二五”期间,和县在进一步加快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前提下,提出了结合示范区建设、发挥原有优势产业走沿江发展工业物流、沿山发展温泉旅游和沿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沿”战略。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我们认为“三沿”战略的实施面临着沿江工业发展带来污染防与治的双重压力、北部山区旅游开发和资源开发存在矛盾、农业提升行动与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协调困境。因而,需要加强沿江开发的环境监管,制定门槛以防为首,提升招商引资方式,适时引进新机制引导企业自身维护环境;北部山区应谨慎对待和引进采矿企业,主动承担起生态屏障的作用,其他利益方对其进行利益补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整治农村环境,倡导实施农业生态化发展这几个方面的建议方案,帮助逐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学位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127;F205
【部分图文】:

经济总量,和县,增幅,情况


2.0、2.4个百分点。和县在“十一五”期间经济总量(GDP)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全部达到10%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5y0(见图3.1)。较“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年均增长12.4%;财政收入五年跨过6个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壮大近五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比“十五”净增20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十五”末的3101万美元增加到1.58亿美元,增长了5.1倍;金融机构存款期末余额突破百亿元。从2010年统计数据看,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2.87亿元,增长22.70rk。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70k,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1%

和县,三次产业,增加值,百分点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显增强。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83亿元,增长45.2%,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88亿元,增长45.2%,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有所放缓,投资额为49.33亿元,增长37.6%,低于全县投资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与和县现阶段发展目标相适应。

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和县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首善庐阳——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现代核心城区建设[J];决策;2011年06期

2 赵强;;关于金融支持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抢抓机遇聚焦产业承接 乘势而上聚力经济腾飞——怀宁县奋力开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新局面[J];决策;2011年05期

4 刘可夫;张志红;;论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经济;2011年07期

5 左年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土地供应保障问题与思考[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夯实发展平台 承接产业转移——凤阳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巡礼[J];决策;2011年05期

7 ;产业转移,敲醒“地缘”经济[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0期

8 ;宁国:“五个先行”着力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J];决策;2011年05期

9 ;加快全市承接产业转移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安阳今年将承接百余个省外产业转移项目[J];硅谷;2011年13期

10 齐尚;吴浪;;朱读稳: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转型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庆亮;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黄林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与技术创新协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颖;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刘贞;基于市场交易的电能与环境协调激励电价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08年

6 韩瑞玲;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7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张澎涛;城市河道桥型系列规划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陆锦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叶征;中国软科学的发展(1978-201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笑晗;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和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翟应根;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鹤虎;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理与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谢晓华;福建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空间配置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师秋娟;新形势下山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杨奇;长沙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及布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翅飞;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波;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常涌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张路;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政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89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89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