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
发布时间:2020-12-07 05:34
本文在中部地区生态与经济矛盾凸显、中部各省发展战略实施之初的背景下,首先,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测算了中部地区生态的总体现状;其次,对比了中部六省的生态经济相关指标,对各省生态现状及经济发展潜力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剖析。从而在理论层面验证了各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最后,立足中部六省的发展战略,建立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博弈模型。并借助博弈分析的结果,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本文主要结论有:(1)中部地区的生态系统表现出不乐观的发展状况,这种状况不仅体现在各省生态赤字的总量上,而且体现在各省生态足迹的结构变化。各省的生态赤字程度逐年增加,直至2009年,各省人均赤字程度不一,介于1.53-3.9hm2/cap。在生态状况的结构上,能源生态足迹的增长速度过快是六省的普遍状况。但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生态承载力仍然较高。综合来看,中部地区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和优势。(2)通过分析人均GDP、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地方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影响地方生态经济建设的主要对策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态足迹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省连接东西,贯穿南北,是中国重要的“桥梁区域”。中部地区位于东经108“21’一 119“37‘与北纬24“7‘一40“43’之间,具体位置如图3.1。中部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71%,共计1027200平方千米。彝森龚衬犷搏尸‘盯图3.1中部地区区位示意图(l)自然地理概况中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范围内,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季风明显,光、热、雨资源丰富等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由北至南递增,从3一14摄氏度至18摄氏度不等,而且夏季高温、冬季低温。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同时中部地区还包含了大量的平原,包括两湖平原、都阳湖平原、河南东部平原
石窟、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长江三峡、武当山、张家界国家森林、世界遗产山和三清山等等。(3)社会经济概况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地之一,各省人口总数的发展呈总体上升趋由下图可知,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口变化基本呈一元线性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J]. 张晶,刘耀林,陈新明.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4)
[2]中国中部六省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 张桂宾,王安周. 生态环境. 2007(02)
[3]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J].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1)
[4]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J]. 符国基. 资源科学. 2006(05)
[5]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 张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6]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王景华,赵善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7]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J]. 尚海洋,马忠,焦文献,马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3)
[8]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域生态足迹调整分析——以2002年江苏省经济为例[J].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赵登辉. 生态学报. 2006(04)
[9]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怀保光.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3)
[10]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J]. 王玉梅,尚金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1)
博士论文
[1]基于多目标群决策的湖泊综合承载能力研究[D]. 林永钦.南昌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D]. 宁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基于PSR模型的大气复合污染情景分析指标体系研究[D]. 张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
[3]上下游生态企业共生关系的博弈分析[D]. 朱玉强.华中农业大学 2008
[4]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 杜轶.山西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2724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生态足迹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省连接东西,贯穿南北,是中国重要的“桥梁区域”。中部地区位于东经108“21’一 119“37‘与北纬24“7‘一40“43’之间,具体位置如图3.1。中部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71%,共计1027200平方千米。彝森龚衬犷搏尸‘盯图3.1中部地区区位示意图(l)自然地理概况中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范围内,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季风明显,光、热、雨资源丰富等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由北至南递增,从3一14摄氏度至18摄氏度不等,而且夏季高温、冬季低温。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全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同时中部地区还包含了大量的平原,包括两湖平原、都阳湖平原、河南东部平原
石窟、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长江三峡、武当山、张家界国家森林、世界遗产山和三清山等等。(3)社会经济概况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地之一,各省人口总数的发展呈总体上升趋由下图可知,中部地区各省的人口变化基本呈一元线性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J]. 张晶,刘耀林,陈新明. 水土保持通报. 2008(04)
[2]中国中部六省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 张桂宾,王安周. 生态环境. 2007(02)
[3]福建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J].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 应用生态学报. 2006(11)
[4]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测评[J]. 符国基. 资源科学. 2006(05)
[5]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 张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6]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王景华,赵善伦.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7]甘肃省城镇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生态足迹计算[J]. 尚海洋,马忠,焦文献,马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06(03)
[8]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区域生态足迹调整分析——以2002年江苏省经济为例[J].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赵登辉. 生态学报. 2006(04)
[9]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怀保光. 应用生态学报. 2006(03)
[10]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J]. 王玉梅,尚金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1)
博士论文
[1]基于多目标群决策的湖泊综合承载能力研究[D]. 林永钦.南昌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D]. 宁伟.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基于PSR模型的大气复合污染情景分析指标体系研究[D]. 张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9
[3]上下游生态企业共生关系的博弈分析[D]. 朱玉强.华中农业大学 2008
[4]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 杜轶.山西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0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0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