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从经济总量威胁论到贸易、资本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愈演愈烈,呈阶段性递进式扩大发展,其发展过程正吻合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形象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认知对象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认知者具有自我认知意义的信息选择过程在此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国际地位变化和国家形象的关系体现为三个悖论,国际地位并不直接决定国家形象认知的方向,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一定必然导致国家形象的负面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同时并行的理论可能。 关键词 中国经济威胁论 国际地位 国家形象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7)03-0053-57 国际地位是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在历史上,中国国家形象不断随其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与国际地位的提高,一方面,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国家形象却因中国经济威胁论饱受伤害。中国经济威胁论是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中国威胁论,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障碍。 从此强则彼弱、此得则彼失的传统现实主义国际政治逻辑来看,如果一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升高,他国在对其认知中则倾向于选取威胁性信息,该国的形象易趋负面。然而,对于国际关系中的柔性因素,例如国家形象,传统现实主义尚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将从分析中国经济威胁论入手,进而对中国国际地位相对变化带来的国家形象悖论展开多方位的探讨。 一、中国经济威胁论的递进式发展 2007年2月27日,中国深沪两市单日跌幅骤达8.8%,随即全球股市暴跌,美国股市纳斯达克指数下跌5.85%,创下911事件以来的跌幅新高。一时间共产主义中国的股市崩盘导致全球股市暴跌的报道出现在不少西方媒体的头版新闻中,部分西方分析家认为造成西方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美国股市27日闭市后,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通过电话向总统布什汇报了当天情况,直称由于中国股市泡沫破灭崩盘,造成美国股市恐慌性下跌。 2月27日全球股市的连锁下跌固然显示出中国金融市场对全球市场的影响正在日益增强,然而,中国股市暴跌决非欧美股市下挫的根本原因或单一诱因。2003年5月以来,美国牛市持续了将近四年,出现技术性回调是必然的结果。伊朗外交部长27日表示决不停止铀浓缩计划,塔利班又发动了针对美国副总统切尼的自杀式炸
弹袭击,2月27日恰好几个利空因素集中在一起,为股市本轮调整提供了机会。暴跌原因多种,并非是中国的过错,将西方股市暴跌首先归咎于中国再次体现了中国经济威胁论的惯性思维。 中国经济威胁论由来已久。以存在于美国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为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和中美经济地位对比的变化,中国经济威胁论呈现出三个递进式的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中国经济总量威胁论。在该阶段,通过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中国经济威胁首次广泛进入美国舆论视野,形成了存在发展的初步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长足的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增加,国际经济地位大为提高。1993年5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运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大陆的实际GDP,预测1996-2000年,中国经济可维持8%至10%的增长速度。199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推出对世界十个最大经济国家未来发展的评估报告,认为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00,040亿美元,远远超出美国的134,700亿美元和日本的50,520亿美元。[1] 购买力平价计算法有其本身固有的理论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乃至中情局本身的计算结果亦不尽相同。尽管如此,这些不甚精确的估算数字却成为第一阶段中国经济威胁论的主要理论依据。 2.第二阶段:中国贸易威胁论。如果说在第一阶段,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威胁仅存在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那么到了第二阶段,所谓中国经济威胁有了更多具体的证据。在该阶段,中国国际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连年增大,中国经济威胁论因贸易问题而再度升温,并出现了两个新的理论版本:中国输出通缩论与中国导致失业论。首先提出中国输出通缩论的是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罗奇。2002年,罗奇在《中国因素》报告中声称,中国已成为美国经济通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全球通缩的火车头。该文被日本及东南亚国家主要媒体广为转载,中国的廉价商品被指责拉低了全球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似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都是源于中国。2003年,日本在七国集团会议上试图发动其他发达国家一起要求中国政府实行人民币升值,之后美国大力强压人民币升值,它们的部分理论依据正是中国输出通缩论。至2004年,美国各大主要媒体皆出现了有关中国经济威胁的重点报道,CNN在其知名经济节目卢多布斯之夜中称中国和印度是导致美国失业的暗势力,《时代》杂志以你的工作正流向海外吗为封面标题,《商业周刊》以软件
工程外包会伤害美国的超级地位吗为封面标题,均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导致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纽约时报》亦头版刊出所谓中国对美经济大挑战的长篇报道,称与当年的日本相比,中国对美国形成更大的经济挑战。[2] 3.第三阶段:中国资本威胁论。在该阶段,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力量更为强大,已具备进行大型跨国并购的能力。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成为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又一新论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专栏文章称,中国比日本更精明更有威胁力,是美国的战略敌手。中国的竞购收购都是以作为美国潜在竞争敌手的商业行为出现的,应阻止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的交易成功。[3] 针对中海油收购,两位共和党议员彭博和亨特率先写信给美国总统布什,要求政府审查中海油提出的对优尼科的收购案,声称当世界能源版图改变的时候,美国应该明白中国政府正在寻求能源的野心。此后又有41名民主、共和两党的议员联名致函布什政府,,要求财政部就此案展开调查。从政界到各大媒体一片反对中国收购之声,中国威胁论在美国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收购最终失败。
本文编号:95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9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