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构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方山地城市 街道网络 慢行化发展 模型构建
【摘要】:在我国全面进入机动化时代之后,城市的建设发展逐渐显现出“车本”倾向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之下,原本山地城市所具有的优秀的步行传统、慢行网络与空间基础在逐渐地衰落。而在我国城市规划由增量转为存量的时代背景之下,慢行网络有着网络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应该在山地城市倡导慢行,对山地城市原有的慢行传统进行保护、延续,并且优化。针对于南方山地城市,本次研究在界定的慢行圈的尺度范围,对城市的街道网络构建一个发展的模型。一方面进行量化的指标控制与引导,另一方面进行形态上的策略指引,旨在构建一个普适性的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并应用于实践。对于模型构建的基础,首先对慢行化城市建设进行了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山地城市慢行化建设的研究基础。认为慢行城市的发展在对慢行交通出行行为的了解的基础上,应在一系列低碳发展模式的扶持之下进行探索。如公交导向的发展、步行导向的发展以及自行车导向的发展。倡导小尺度高密度路网,以及城市功能的复合利用,与慢行网络进行协调。并根据现有的量化研究基础,总结构建一个对于街道网络“可慢行度”的评价体系。其次,对于具有慢性建设参考价值的已建成城市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横向对比。以该量化评价体系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量化的研究,总结出南方山地城市慢行交通为主导的街道网络所应具有的量化指标,以及形态特征。根据基础理论,以及案例研究的结果进行建构模型。具体实现途径为:通过对现有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取样分析,提取出南方山地典型的地形地貌形态、适宜的道路布局模式及相关道路建设指标,结合已有的城市道路研究成果,演绎构造不同地形情景下南方山地城市步行圈街道网络的低碳化模型。该模型以慢行与公共交通为主导,车行网、步行网、地面公交线路、轨道及交通线路、骑行线路、自然山水格局,六要素叠加,各层网间多样化接驳。最后,意图达到以低碳的交通方式(即步行、骑行与相应辅助方式,如公共扶梯、电梯、缆车等)将山地城市的核心功能便捷地连接起来的目的。最终,将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进行实践的应用与探索,对重庆市悦来生态城规划方案进行优化探索。将模型中的量化指标以及形态特征指引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根据实际条件做出判断,进行应用。并总结了实际操作中的一系列城市设计方法。本次研究所构建的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在城市建设中创造更加有利于慢行出行活动的城市空间,使得居民依靠慢行出行就可以充分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以及开敞空间,极大地促进慢行出行。这对于城市的低碳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都有着极大的正面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南方山地城市 街道网络 慢行化发展 模型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2
- 1. 绪论12-2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8
- 1.1.1 城市建设发展的“车本”倾向12-14
- 1.1.2 山地城市慢行网络与空间的衰落14-18
- 1.1.3 网络化与精细化的发展趋势18
- 1.2 文献综述18-23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8-2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21-23
- 1.2.3 小结23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23-25
- 1.3.1 研究对象23-24
- 1.3.2 研究目标24
- 1.3.3 研究内容24-25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25-28
- 1.4.1 研究方法25-26
- 1.4.2 研究框架26-28
- 2. 理论基础研究28-36
- 2.1 街道网络慢行化发展的理论基础28-31
- 2.1.1 慢行化发展28-29
- 2.1.2 公交导向的发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29-30
- 2.1.3 步行导向的发展——POD(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emnt)30
- 2.1.4 自行车导向的发展——BOD(Bicycle-Oriented Development)30-31
- 2.2 街道网络慢行化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31-36
- 3. 案例研究36-58
- 3.1 案例选择36-37
- 3.2 分析结果37-57
- 3.2.1 所选各样本的分析37-55
- 3.2.2 所选样本的横向对比分析55-57
- 3.3 案例研究小结57-58
- 4. 慢行化模型的建构与评价58-80
- 4.1 慢行化模型建构原则58
- 4.2 慢行化模型建构要素58-59
- 4.3 基础概念模型的建构59-65
- 4.3.1 基础概念模型的分要素建构59-63
- 4.3.2 基础概念模型的合成63-65
- 4.4 情景模型的建构65-80
- 4.4.1 地形情景分类65-67
- 4.4.2 情景模型的建构67-77
- 4.4.3 情景模型的量化检测与评价77-80
- 5. 模型应用——以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优化方案为例80-96
- 5.1 项目背景80-81
- 5.2 情景对应81-82
- 5.3 模型的建构应用82-96
- 5.3.1 根据模型生成综合结构82-86
- 5.3.2 规划策略86-96
- 6. 结论与展望96-98
- 6.1 研究结论96
- 6.2 研究不足96-98
- 致谢98-100
- 参考文献100-104
- 附录104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均清,黄光宇;我国山地城市的数字化建设与研究[J];山地学报;2003年04期
2 李和平;山地城市规划的哲学思辩[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3 罗建平,姜利勇;山地城市商业广场空间创造——兼论三峡明珠广场创作构思[J];南方建筑;2004年01期
4 陈俊,戴志中;山地城市中心区高层住居新模式[J];重庆建筑;2005年03期
5 罗震东;韦江绿;王旭;;西部中小山地城市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年10期
6 项智宇;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7 李和平;陈亮;;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的技术观与适宜技术探讨[J];室内设计;2011年05期
8 陈欣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刍议[J];规划师;2004年05期
9 闫水玉;杨柳;邢忠;;山地城市之魂——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学术追思[J];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10 李和平;肖竞;;山地城市“城—山”营建关系的多维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安均;;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城市空间——浅析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王旭;及佳;;近水而“缺水”的山地城镇低冲击开发策略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3 刘亚丽;易峥;代伟国;;制定山地城市相关地面透水规划标准的启示和建议[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芸;樊晟;;成功的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特征分析[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芳;蒋林;;“山地城市”界定研究——以重庆市为例[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郭倩;;痛苦与挣扎——关于山地城市规划的思考与探索[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臧鑫宇;陈天;王峤;;山地城市新区的生态规划策略——以武夷山北城新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8 严爱琼;易德琴;;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地城市节能节地模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日生;张庆秋;;山地藏区特色营造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新巧;;山地城市“公交单元”建设模式的适应性与规划策略研究——以攀枝花市城市新区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竞;黄光宇与他的“山地城市学”[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张杨;李雄到海东调研山地城市建设情况[N];大理日报(汉);2012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范敏;山地城市绿化重防灾不可走极端[N];中国花卉报;2008年
4 记者 王卿;开阔视野觅良方 学以致用促发展 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山地城市的典范[N];攀枝花日报;2013年
5 谢静;浅析山地的居住价值和大理地产的未来趋势[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汪雪姣 谢远景;开拓创新推动城市新发展[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士凌;适于山地城市规划的近地层风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左进;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炼;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水源;城水和谐视角下山地城市城水适应性规划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3 王秀;重庆山地古镇风水选址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静雯;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雪娇;重庆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王梦玮;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格局测度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6年
7 孙波;山地城市规划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单舰;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刘高翔;基于人地关系论的山地城市生长空间规划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屈雅琴;山地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76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07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