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方法

发布时间:2017-10-29 20:02

  本文关键词:基于D-S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岩体 非一致性 组合评价 D-S证据理论 欧氏距离


【摘要】:现有岩体质量分级方法评价结果存在非一致性的问题.为此,在组合评价思想的基础上,选取多种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作为基础分级方法,建立了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计算模型.并考虑到D-S证据理论是一种较严谨的不确定性推理方法,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融合能力,并且能够反映不同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将其引入建立一种新的组合评价方法合成规则.然后,针对D-S合成规则需要解决确定基础分级方法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这一问题,引入欧氏距离建立基础分级方法基本概率分配函数的确定方法,从而最终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的岩体质量分级组合评价方法.最后,工程实例分析表明,3种基础分级方法存在冲突性,但是D-S证据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衢州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岩体 非一致性 组合评价 D-S证据理论 欧氏距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198)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30161110017)~~
【分类号】:U452.12
【正文快照】: 岩体质量分级是隧道设计与施工的重要依据,如何对岩体质量进行合理地分级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研究热点[1-5].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达百余种[6-7],在早期的研究中,常见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主要是基于单因素评价指标建立的,然而实际上岩体质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松茂,江荣汉;证据结合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苏永华;常伟涛;赵明华;;深部巷道围岩稳定的区间非概率指标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7期

3 涂嘉文,徐守时;贝斯方法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讨论[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1年02期

4 刘相滨,邹北骥,王胜春;一种新的完全欧氏距离变换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13期

5 孔金生;李文艺;;基于模糊集合的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20期

6 余建星;蒋旭光;练继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熵模型[J];水利学报;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辉;张乐文;邱道宏;仲晓杰;;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隧道围岩模糊综合评判[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曹志强;杨本水;王文;李琴琴;刘磊磊;吴安斌;;恒晋煤矿巷道围岩稳定的模糊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郑川;闵怡;顾欣;刘娟;;修文县花椒引种的农业气候相似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4 胡全舟;吴超;陈沅江;;风险评价方法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5 邱道宏;陈剑平;张秉鹤;肖云华;;深埋长大公路隧道岩爆预测及防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6 苏永华;马宁;;基于最大间隔分类器的围岩级别判断方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7 史秀志;黄敏;周健;崔松;邱贤阳;孙磊;;工程岩体质量等级判别的未确知均值聚类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6期

8 孙辉;郑颖人;王在泉;张黎明;张晓娟;;埋深在围岩分级修正中的应用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1期

9 李克庆;谢玉铃;徐九华;;基于两类总体的边坡稳定性判别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云飞;李长洪;蔡美峰;;隧洞岩体质量分级的支持向量机方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马庆林;;一种新型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获取方法及其应用[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立松;闫相祯;杨秀娟;杨恒林;王欣;;基于破坏接近度的煤岩破碎分级预测方法[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程东幸;刘大安;丁恩保;陈卫红;;龙滩水电站左岸边坡工程地质研究及蠕变体B区岩体质量评价[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4 刘章军;叶燎原;;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模糊概率方法[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王其胜;李夕兵;;采场顶板稳定性评价的集对分析模型与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熊孝波;桂国庆;郑明新;许建聪;王宝军;赵其华;靖洪文;马淑芝;;基于可拓方法的深埋长大隧道岩爆预测研究[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徐健;王驹;宗自华;苏锐;;应用Q系统进行岩体质量评价——以甘肃北山BS03号孔为例[A];第二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邱道宏;李术才;张乐文;薛翊国;苏茂鑫;;基于TSP203系统和GA-SVM的围岩超前分类预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翟晓荣;吴基文;;煤层底板注浆前后采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朱建军;王锘,

本文编号:1114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14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a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