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公路 道路工程 自然灾害 易损性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易损度
【摘要】:为明确不同区域在公路自然灾害作用下的易损程度,基于GIS平台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从公路自身属性、区域灾害管理能力和区域路产分布3方面分析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区域公路抗灾能力指数、路网密度和单位面积路产的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建立易损性评价模型,依托GIS的空间叠加功能生成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分级图.结果表明: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度为[4.30,7.00],全国分为极严重易损、严重易损、中等易损和轻微易损4级,其中,极严重易损区为辽宁、浙江、陕西、重庆、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市.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关键词】: 公路 道路工程 自然灾害 易损性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易损度
【基金】:西部交通建设科技资助项目(200631800007) 中交股份科技研发资助项目(2011-ZJKJ-04)
【分类号】:U418
【正文快照】: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差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灾害性气象条件发育,是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我国公路建设及管养过程中长期承受着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西部地区,自然灾害已成为干线公路长时间中断的最主要原因.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公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均达数百亿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保成;尹超;李俊;;公路抗灾服务能力评价和等级划分初步研究[J];公路;2013年12期
2 李家春;黄丽珍;田伟平;李朋丽;;公路自然灾害类型划分[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公路崩塌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保成;公路水毁灾害识别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海勇;胡卸文;吕小平;;大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唐红梅;陈洪凯;;速流结构汇流槽板动力性能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指南》梗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指南(Ⅰ)[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陈洪凯;马康;马永泰;唐红梅;;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施工指南(Ⅱ)[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王勇智;唐红梅;;非黏性泥石流的涡滚形成机理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左科;张奇;曹文;李峰;张颖;;三峡工程建设后重庆境内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发育趋势[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王林峰;唐红梅;陈洪凯;;泥石流隧道结构计算原理[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丽;陈洪凯;;矿山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刘丽;陈洪凯;;泥石流运动力学研究现状及趋势[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洪凯;刘涛;唐红梅;黄勇;;新疆天山公路北段泥石流病害形成机制与治理[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陈洪凯;鲜学福;唐红梅;王全才;张玉萍;;坡面泥石流形成过程模型试验[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王越;明世祥;周光辉;刘志伟;;井下泥石流物理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柏松平;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陈廷方;西部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及其评价[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齐洪亮;公路自然灾害评价系统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刘丽;水石流概率模型及其冲击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谢功元;山区桥梁建设期多因素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6 王永胜;新型地锚扶壁式泥石流格栅坝的理论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朝安;山区铁路沿线泥石流监测与预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2 孙晓勇;公路泥石流排导结构设计原理[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菲;三峡库区坡面泥石流形成机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王孟来;尾矿坝溃后流动过程及防护措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任非凡;G212线陇南段泥石流危险性区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张博;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刘江水;天山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与分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8 向望;内六线横江—大关段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王勇智;固液两相泥石流运动计算力学[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10 麦华山;高速公路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宏伟;岳顺;代高飞;;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滑坡识别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2 吴景坤;方祁;蔡军刚;;滑坡识别及分类专家系统[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3 李克庆;谢玉铃;徐九华;;基于两类总体的边坡稳定性判别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吴树仁,金逸民,石菊松,张永双,韩金良,何锋,董诚;滑坡预警判据初步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何政伟,黄润秋,许强,姜琪文,赵银兵,刘少军;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杨俊明,张经济,常占怀,高照良,冯兴平;中国公路灾害类型的分析与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白子培,陈洪凯,张智洪;四川省公路水毁环境区划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9 沈波;公路涵洞安全质量综合模糊分析与评价[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陈洪凯;杨世胜;叶四桥;李明;;公路高切坡分类及其破坏模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永波;滑坡危险度区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白景昌;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洪灾风险区划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3 李家春;公路边坡降雨灾害评价方法与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邵铁全;滑坡地质灾害超前地质预判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山区公路小桥涵水毁机理及其抗水灾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杨天亮;基于GIS的陕南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及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3 乔晓霞;基于GIS的复杂山区高速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4 张显坤;类土质边坡破坏的链式机理及对策跟踪[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5 马保成;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韦威;基于GIS的公路地质灾害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李志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董卫卫;中国公路岩土区划方法及指标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崔娥;基于GIS的公路灾害管理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牟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娟;;城市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2 何光武,张金钟;飞机武器系统易损性评价中几何描述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3 陈成名;张帅;周建伟;;西南山区小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山西建筑;2010年05期
4 齐洪亮;田伟平;李家春;;公路崩塌灾害承灾体易损性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4期
5 吴森;张占成;周光红;吴彩燕;陈国辉;;基于贡献率模型的汶川县滑坡灾害的易损性评价[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6 张金钟,王宏臣;解决多重命中易损性评价的一种改进的马尔可夫链法[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王亚玲;燕鸿;周玉利;王俏梅;;小桥涵易损性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6期
8 虢柱;聂春龙;;基于AHP分析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及在边坡风险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5期
9 谢云霞;王文圣;;城市洪涝易损性评价的分形模糊集对评价模型[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2年01期
10 徐林荣;王磊;苏志满;;隧道工程遭受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易损性评价[J];岩土力学;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毛德华;邹君;金菊良;;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方法在洪灾易损性评价中的应用[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一凡;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成名;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理论与实践[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立明;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与区划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赵卫权;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芳;新疆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2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