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4:18

  本文关键词: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沉管隧道 地基动刚度 快速分析方法 管节接头 节段接头 剪力键 基础处理方案


【摘要】:在分析一般隧道结构与沉管隧道的不同点及动力响应差异基础上,明确了沉管隧道地震响应能否准确模拟主要取决于管节接头和节段接头的非线性、地基刚度计算及边界条件处理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快速分析方法,关键点包括基于地震水准的地基刚度计算方法、管节接头剪力键及止水带受力及变形特性计算方法、节段接头剪力键及止水带受力及变形特性计算方法、初始水压力及止水带橡胶松弛影响考虑方法等;然后,基于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快速分析方法,对港珠澳大桥超长沉管隧道进行了升温及降温工况下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明确了最不利位置为隧道斜坡段,指出了两侧GINA止水带地震变形量和剪力键剪力为抗震薄弱位置,揭示了节段式沉管隧道温度敏感性。课题研究建立的超长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快速分析方法,能够实现沉管隧道设计与计算的互动,便于工程应用。
【作者单位】: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港珠澳大桥管理局;
【关键词】沉管隧道 地基动刚度 快速分析方法 管节接头 节段接头 剪力键 基础处理方案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编号2011BAG07B01
【分类号】:U452.28
【正文快照】: 2014-01-26沉管隧道作为条状地下结构,其抗震性能与地下管道较为相似。在地震作用下,周围土的振动起决定性作用,管道的自振可以忽略,但管道的变形必须与土的变形相协调。由于隧道不能抵抗断层运动,也不能抵抗滑坡、砂土液化及不均匀沉陷引起的破坏,从抗震考虑,应尽可能避开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宫必宁,赵大鹏;地下结构与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2 韩大建,周阿兴,黄炎生;珠江水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与设计(Ⅰ)──时程响应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期

3 韩大建,唐增洪;珠江水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与设计(Ⅱ)──行波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期

4 杨林德,杨超,季倩倩,郑永来;地铁车站的振动台试验与地震响应的计算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文生;;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施工关键问题探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2 边金;陶连金;王文沛;张波;;地铁车站结构邻近土体动应力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3 王艳宁;张兴业;袁有为;王建华;;沉管隧道有限元与等效质点抗震分析比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4 张旭;赵国勇;叶冠林;王建华;;沉管接头简化方法及三维抗震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5 陈万祥;郭志昆;叶均华;尚昊;曹秀丽;;无梁楼盖地震响应的试验研究与破坏机理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6 常虹,尹春超;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常虹;尹新生;于殿祥;;地下结构振动有限元分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艳宁;史庆春;袁有为;邱长林;;天津海河隧道岸壁保护有限元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9 史庆春;王艳宁;袁有为;熊刚;;沉管隧道抗震分析方法综述[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10 刘晶波;刘祥庆;杜修力;;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展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宰金珉;庄海洋;陈国兴;;对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许广;闫维明;;大跨度连续梁桥中Lock-up装置计算模型的改进[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广;闫维明;;大跨度连续梁桥中Lock-up装置计算模型的改进[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顾俊;吴继敏;丁向东;;地铁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动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孔戈;周健;王绍博;;基于改进反应位移法的盾构隧道抗震分析[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刘月涛;姜忻良;徐炳伟;;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振动台模型试验[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林德;杨超;季倩倩;郑永来;;软土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简化计算方法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杨林德;;软土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研究[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10 赵宝友;马震岳;梁冰;宋志强;张存慧;;考虑地震动行波效应的大型岩体地下洞室动力非线性反应分析[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伟;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及其与地表建筑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琼;跨断层隧道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林宇亮;岩土构筑物抗震动力特性及地震动土压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秦立科;非饱和黄土动力本构模型及其在地铁车站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0年

5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璐;地下建筑结构实用抗震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李彬;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李围;配合盾构法修建地铁车站的方案及实施技术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李育枢;山岭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孔戈;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茜;大断面盾构过江隧道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杨明松;高烈度地震区山岭隧道典型洞口形式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贺万里;基于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铁车站抗震的动力有限元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4 吕立宁;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响应数值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姚军;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6 丁玉波;区域分解技术在飞机结构强度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陈飞;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响应有限元分析[D];三峡大学;2011年

8 王飞;盾构隧道等效建模方法及地震响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杜兴华;盖挖逆作地铁车站施工力学及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10 高扬;盖挖逆作法施工地铁隧道的力学性能及抗震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哲明,程建钢,姚振汉;有限元并行计算中网格自动区域划分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2 韩大建,周阿兴;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等效质点系模型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期

3 韩大建,周阿兴,黄炎生;珠江水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与设计(Ⅰ)──时程响应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1期

4 严松宏,李国军;南京长江隧道总体地震反应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5 周树荃,,邓绍忠;有限元结构分析并行计算的若干研究进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6 舒继武,郑纬民,汪东升,杨广文;MPP中区域分解法的临界子区域数的确定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7期

7 魏泳涛,于建华;橡胶有限元分析之研究[J];四川联合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8 杨辉,陆建飞,王建华,张庆华;黄浦江过江隧道的动力抗震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10期

9 窦立军,杨柏坡,刘光和;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几个实际应用问题[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兴铎;水下沉管隧道的发展及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01年05期

2 庄道庆;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3 唐英,管敏鑫,万晓燕;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1期

4 路石;上海黄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铁道建筑;2003年07期

5 张庆贺,高卫平;水域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6 李兴碧 ,王明洋 ,钱七虎;沉管隧道的发展与琼州海峡的沉管隧道方案[J];岩土工程界;2003年07期

7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市政工程;2003年06期

8 陆明;韩国将建造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3年04期

9 梅甫良,曾德顺;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时裂缝控制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10 管敏鑫;沉管隧道在越江工程中的地位以及有关的新认识[J];现代隧道技术;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卫星;王克丽;景诗庭;;沉管隧道基础处理[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管敏鑫;严金秀;唐英;;沉管隧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3 金锋;;广州珠江沉管隧道设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张庆贺;高卫平;;沉管隧道施工阶段不同工况的受力性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5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华东地区第九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叶亮;丁文其;朱令;景骞;刘鹏;;基于正交设计的沉管隧道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伟;李蓉;;长江沉管隧道水下地基注浆加固材料研究[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龙艳;北方首条沉管隧道 七项技术国内第一[N];工人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伍振 龙艳 李振勇;我国北方首条沉管隧道贯通[N];人民铁道;2012年

3 陈国雄邋通讯员 张健文;广州打捞局成功采用新工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通讯员 龙艳 李振勇;中国铁建召开沉管隧道技术交流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2年

5 记者 伍振 通讯员 龙艳;国内高震区首条沉管隧道创新成果丰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6 桂慧樵 周万里;亚洲最大的沉管隧道贯通黄浦江[N];经理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庞丹丽 通讯员 左西尧;变截面管段国内首创[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任晶惠;用专业技术服务交通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9年

9 谭俊生 任德杨 于洋;国内首座变截面沉管隧道[N];广东建设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夏冰;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王翠;沉管隧道工程干坞及岸壁保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巨光;沉管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邱峰;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3 陈贵红;沉管隧道抗震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4 李丹;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接头影响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王贤辉;结构优化在沉管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周莹;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处动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7 袁伟耀;变截面沉管隧道基础处理物理模拟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龚昊;沉管隧道健康监测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张敏;滨海新区海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10 梁懋天;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34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134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3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