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评价研究 出处:《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交通 协调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法 高峰客流 公交线路
【摘要】: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与高峰客流协调发展是公交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二者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通过对公交系统规划与运营的深入研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公交车辆数、站点数、沿线客流强度为投入指标,以高峰客流量、高峰满载率适宜度为产出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二者之间协调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主城区86条公交线路为评价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的CCR模型,得到了每条线路的相对效率值,对每条线路进行协调度评价.结果表明,40条处于强协调状态、34条处于弱协调状态、9条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条处于严重失调状态,公交线路总体上处于弱协调状态.提出的评价方法在实际运营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Bus lin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eak traff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wo, through in-depth study of the planning and operation of the bus system,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bus number, number of stations along the line, the intensity of passenger flow as input index, the peak passenger flow, the peak load ratio as output index composed of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Taking Harbin city bus lines 86 for the evaluation unit, the CCR model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each line,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of each li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40, strong coordination state, 34 in 9, weak coordination in mild disorder and 3 in a serious imbalance state, bus lines in general is weak coordination. The proposed evaluation method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in actual operation, an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bus planning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2014AA110304)
【分类号】:U491.17
【正文快照】: 1引言传统的公共交通评价多从城市整体角度给出,如交通结构中公交分担率、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车辆万人拥有量等.对于单条线路评价,也局限于非直线系数和重复系数等技术指标,缺乏针对单条线路的站点、车辆配置与客流的协调性评价研究.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和平;陈凤;;基于DEA与SFA方法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效率评价[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2 刘欢;李文权;;城市公交调度中满载率问题的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年04期
3 魏连雨,马永锋;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供需协调发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4 宗刚;袁博文;;基于DEA的北京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效率评价[J];开发研究;2014年01期
5 韩艺,葛芳,张国伍;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相对有效性分析与效用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6 林国鑫;陈旭梅;;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评价探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成超;基于含有非期望要素DEA的城市圈资源配置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苏;;合肥经济圈高技术产业R&D效率比较研究——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韩锁昌;王兵;侯军岐;;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3 王彬;傅贤治;张士康;;基于综合“DEA-偏好锥”模型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效率评价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王棵;于苏俊;;基于DEA的农业循环经济相对有效性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5 宁攸凉;王征兵;宁泽逵;;四川省散养户饲养生猪的生产效率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6 张伟强;;基于DEA的广东农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7 缪磊;胡松山;;基于DEA的开发区企业土地利用效率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8 陈遵一;;安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9 岳大鹏;王会;王亮;;基于DEA模型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10 王凤山;何雷;刘猛;;基于改进可拓方法的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风险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辉;荣幸;;加入风险因素的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研究——DEA与经济资本方法[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2 张青山;张昭杰;;企业生产系统效率评价的DEA方法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梁慧贤;简俭敏;江淮安;于艺海;;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及其效率影响[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松;焦文龙;;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陈志芬;邢涛;尤秋菊;朱伟;;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便利性评价[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段一群;;国内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与实证测度[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公文;傅媛媛;王丹蕾;王兵;李媛;张华;徐涛;刘玉兰;;数据包络分析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估中的应用[A];2011第三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江苏省医学科研管理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赵tJ;尹成远;;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分析——基于DEA的生产前沿面理论[A];金融危机:监管与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9[C];2009年
9 刘建新;林爱文;;基于DEA方法的农用地生产效率评价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马斌;冯s,
本文编号:1340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4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