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评价
本文关键词:沪苏浙高速公路软基处理评价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调查统计了不同处理方法在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的应用情况、软基处理效果以及病害的工程措施。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等超载预压、湿喷桩和预应力管桩是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的主要处理方法;软基处理方法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没有出现桥头跳车现象,裂缝为横向裂缝,车辙为压密型和流动型车辙;车辙和裂缝较明显路段大多发生在不同处理方法的结合处、软土厚度较大或工后沉降较大路段,分别采用微表处及热再生和开缝灌浆进行治理,车辙和裂缝情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in the Shanghai-Jiangsu and Zhejiang Expressway (Jiangsu Section), the effect of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and the engineering measures of the disease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equal overload preloading. Wet jet pile and prestressed pipe pile are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of Shanghai-Jiangsu and Zhejiang Expressway (Jiangsu Section). The soft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 has achieved the expected goal on the whole, there is no bridge head jump phenomenon, the crack is the transverse crack, the rut is the compact type and the flow type rut; More obvious rutting and cracks occurr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soft soil thickness or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of a large section, respectively using micro-surfacing and thermal regeneration and jointing grouting treatment. Ruts and cracks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作者单位】: 江苏省城市地下工程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
【分类号】:U416.1
【正文快照】: 0引言沪苏浙高速公路沿线地区软土沿深度的分布不均匀,软土埋深最大可达20 m,软土层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相对稳定,含水率在50%左右,软土层的压缩性较大,强度和渗透性也较差。沿线软土层主要为Ⅴ1+2(Ⅴ1+2-1)淤泥和淤泥质土,在第4,6,7,9标段还分布着V1层淤泥质土、在第4,8标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晓明,张晓冰,邓学钧;沥青路面车辙形成规律环道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经绯,刘松玉,邵光辉;软土地基上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6期
3 沈珠江;软土工程特性和软土地基设计[J];岩土工程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传海;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孙筠;已建软基桥梁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机理分析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文明;超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加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5年02期
2 袁灯平,黄宏伟,马金荣;软土地基桩侧负摩阻力三维非线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3 党进谦;蒋仓兰;吉中亮;;剪切速率对结构性黄土力学性状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常防震;陈宝;朱嵘;;粘土微结构特征与变形机理研究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5 王冬梅;冯震;;改进泊松模型在路基沉降中的应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刘恩龙;罗开泰;;轴向循环加载条件下人工制备结构性土力学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房后国,肖树芳,汪士锋;天津地区海积软土结构强度及其对力学特性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吴景华,孙瑛琳,杜兆成;高速公路软土路基评价及处理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包承纲,周小文;20世纪土力学的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2期
10 包伟力,周小文;地基强度随固结度增长规律的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玲玲;陈晓平;刘松玉;;软土结构性及不同应力路径对本构模型的影响研究[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吕海波;孔令伟;汪稔;;琼州海峡铁路轮渡北港防波堤爆破挤淤施工出现的问题及对策[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陈景雅;姜在田;高建新;卢天竺;;优势硬层在高速公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4 郑颖人;陆新;李学志;姚炳卿;冯遗兴;何红云;;强夯加固软粘土地基的工艺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栾茂田;年廷凯;赵少飞;;土工建筑物与边坡研究进展综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6 沈珠江;;科学抽象在岩土力学研究中的意义[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王立忠;丁利;赵志远;李玲玲;;结构性软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分段特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拓勇飞;孔令伟;郭爱国;谭罗荣;;湛江强结构性粘土的形成机理分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秀艳;;石家庄市及周围地区饱和粉土特征[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军;;收费公路收费系数模型建立与分析[A];2004年道路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健;软土地基强度试验研究及其增长计算理论[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海滨;基于半刚性基层适应性的沥青路面结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李明国;混凝土梁桥沥青铺装结构分析与材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5 王东升;沥青路面流动型车辙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杨爱武;结构性吹填软土流变特性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上官子昌;土压平衡盾构机密封舱压力控制机理模型及其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小朝;深圳原状全风化花岗岩的试验和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陈仁朋;软弱地基中桩筏基础工作性状及分析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陈页开;挡土墙上土压力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车辙问题的模拟与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龙尧;沥青混合料车辙实验及粘弹性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万平;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晓磊;邯郸粉质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应力—应变归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燕;半刚性沥青路面两阶段设计方法的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6 毛成琦;路堤荷载作用下软土硬壳层地基变形特征分析和沉降计算[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汤志刚;大型堆山工程的山体地基土体变形特性[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枫成;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浩;湖相软土物理力学特性及蠕变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虞辉;基于土体工程特性的高速铁路软弱地基加固效果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铎;郝建新;赵黎明;;交通荷载作用下粉土路基变形特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王旭东,何兆益;沥青砼动稳定度和相对变形指标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魏鸿;唐伯明;董元帅;;基于Biot理论的沙井地基固结沉降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戴为民,周志刚,谭智军;土工格网处理桥头跳车机理的有限元分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陈永福,张起森,高燕希;Netlon土工网对土体抗压中的加固作用[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6 陈果元;杨果林;魏丽敏;;不同型式路桥过渡段动力特性对比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7 李献民,肖宏彬,王永和;行车速度对桥路过渡段路基动应力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1期
8 张小玲;栾茂田;郭莹;曲鹏;;考虑人工边界的海底管线地震应力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叶见曙;桥头引道工后沉降控制标准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王年香,,魏汝龙;沿海软粘土取土质量的对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亮;路桥过渡段车路动力学分析及容许差异沉降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2 吴小刚;交通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中管道的受力分析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贾宁;软土地基高速公路拓宽的沉降性状及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颜可珍;弹性地基上薄板的动力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周华飞;移动荷载作用下结构与地基动力响应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俞永华;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7 聂志红;高速铁路轨道路基竖向动力响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刘俊卿;地基—路面结构体系的静动力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牛思胜;黄土地区台后跳车柔性搭板处治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陈震;高速铁路路基动力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宗义;朱春光;;浅谈围海软基处理技术难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7期
2 郭小军;;水利工程中粉喷桩软基处理技术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21期
3 唐波;;松木桩处理软基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02期
4 黄钦洲;;软基处理预处理工程效果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年06期
5 何业振;;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施工中常见的处理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4年20期
6 周舟;罗如平;;嘉绍高速公路软基工后沉降分析与研究[J];珠江水运;2014年10期
7 罗大方;徐文强;羊小云;;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港工技术;2014年04期
8 汤小霞;夏晓喻;代廷伟;;温州某工程围海造地及软基处理设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05期
9 许修亮;黎建生;;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小桥涵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6年01期
10 庄志福;;水泥搅拌桩在福建沿海软基处理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年12期
本文编号:13651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36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