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消能减震墩柱试验与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钢连梁 + 消能减震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对采用Q345GJ钢的可更换剪切型消能连梁展开循环加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连梁具有稳定的滞回耗能特性和较好的变形能力,同级荷载下多次滞回加载基本不产生循环强化;极限超强系数大致在1.35~1.5之间,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基于这种消能连梁,提出并设计一种由消能件和钢管混凝土组成的组合式消能减震墩柱,并对其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可以保证墩柱实现预期的破坏模式,即连梁剪切变形与柱脚集中塑性铰;墩柱具有很强的耗能能力、延性和变形能力;柱脚屈服时墩顶位移角约为1/80,可以保证中等地震荷载作用下柱脚处于弹性状态。
[Abstract]:The cyclic loading test of replaceable shear energy dissipation connecting beam with Q345GJ steel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nected beam has stable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deformation capacity, and no cyclic strengthening is produced under repeated hysteretic loading under the same stage load, and the ultimate superstrength coefficient is approximately between 1.35 and 1.5, which meets the expected design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is kind of energy dissipation connecting beam, a kind of composite energy dissipation column composed of dissipator an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is proposed and designed, and its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method adopted in this paper can ensure the expected failure mode of the pier column, that is,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connecting beam and the concentrated plastic hinge of the column foot, and the pier column has strong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ductility and deformation ability. The displacement angle of the top of the pier is about 1 / 80 when the column foot yields, which can ensure the elastic state of the column foot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loa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22810)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2 杨淑红;;消能减震原理与技术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年05期
3 李芳,陈平;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陕西水力发电;1998年02期
4 林新阳,周福霖;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2年03期
5 张建业;消能减震技术[J];中外建筑;2005年04期
6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7 王曙光,刘伟庆;宿迁市教育大厦消能减震设计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8 严东方;;浅谈消能减震结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08期
9 刘中强;靳金平;;消能减震结构的应用研究[J];铁道建筑;2006年10期
10 韩雪;史有涛;薛彦涛;;消能减震技术在大型体育场馆中应用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勇;;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及其工程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2 张建宇;王曙光;;消能减震钢筋砼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3 张文芳;靳金平;崔路苗;;工程结构消能减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程选生;贾传胜;杜修力;;消能减震技术在结构抗震加固改造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5 臧登科;贺丽丽;颜志淼;;浅谈消能减震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6 韩家军;佟建国;;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应用的优越性[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阎兴华;;复合摩擦消能减震结构分析[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8年
8 赵光伟;裴星洙;李鹏;刘正伟;;消能减震结构的损伤集中分布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9 蔡文章;陈清祥;潘琪;;探讨消能减震技术于加层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10 苏冠兴;李世宏;;中小学教学楼消能减震设计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陈飞燕;我省首个减震加固技术研发中心揭牌[N];四川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严斌;加个支撑 受损大楼变8度设防[N];成都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翁大根;消能减震结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及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彪;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消能减震分析[D];安徽建筑大学;2015年
2 崔芳芮;钢筋混凝土斜撑框架结构消能减震性能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康谨之;高层建筑消能减震结构抗超大震性能分析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秦志勇;消能减震结构附加阻尼比对比计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罗莹;基于能量平衡的消能减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6 宋前恩;钢筋混凝土消能减震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7 冯立力;基于自复位耗能支撑的结构减震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8 李子莹;消能减震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9 刘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导则制定[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10 曹均龙;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实用化改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18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81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