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跨度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梁地震响应特性

发布时间:2018-05-30 09:06

  本文选题:梁拱组合桥 + 地震响应 ; 参考:《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年03期


【摘要】:为研究大跨度连续梁拱组合桥梁的地震响应规律,以兰渝线上某(82+172+82)m连续梁拱组合桥为例,建立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采用反应谱和时程分析法研究该桥的地震响应特点,探讨高阶振型、几何非线性、竖向地震作用及行波效应等因素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内力最大出现在拱脚处;截面内力主要由低阶振型(前30阶)控制,高阶振型的贡献较小;几何非线性对该大桥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小,内力最大仅增加2.21%;竖向地震作用对截面轴力和面内弯矩起控制作用,其放大倍数最大可达2.88倍;行波效应对大跨度梁拱组合桥地震响应的影响不可忽视。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long-span continuous beam-arch composite bridge,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of pile and soil was established with a continuous beam and arch composite bridge of 82 172 82m on Lanyu line as an example. The response spectrum and time-history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and the effects of high order mode, geometric nonlinearity, vertical earthquake action and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the bridge seismic respons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internal force of the bridge is at the arch, the internal force of the section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low-order mode (the first 30 order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high-order mode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the geometric nonlinearity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The maximum internal force increases only 2.21; the vertical seismic action controls the cross-section axial force and in-plane bending moment, and the maximum magnification can reach 2.88 times; the effect of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long-span beam-arch composite bridge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03) 高速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资助项目(U133420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2158)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正英;李正良;;空间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度拱桥地震响应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邓育林;贾贤盛;;大跨度悬索桥地震反应中高阶振型的影响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2期

3 丁阳;林伟;李忠献;;大跨度空间结构多维多点非平稳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4 吴玉华;亓兴军;郭剑飞;;行波效应下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5 童申家;吴星;李纲;;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行波效应分析[J];桥梁建设;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华;朱芊;文明;;竖向多点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导(地)线及绝缘子动力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赵灿晖,高艳梅;大跨度拱桥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进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李传习,夏桂云,张建仁;复式钢管砼空心柱的抗压刚度[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杨春水;王鹏;;公路双柱式高墩的空间地震响应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7期

5 樊珂;李振宝;闫维明;;拱桥多点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6 丁阳;张笈玮;李忠献;;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空间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7 何庆祥;沈祖炎;;结构地震行波效应分析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8 王浩,杨玉冬,李爱群,乔建东,陈政清;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对大跨度CFST拱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武芳文;薛成凤;赵雷;;超大跨度斜拉桥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动随机响应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2期

10 楼梦麟;高珊;;多点激励下拱桥竖向地震反应的简化计算方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兴冲;朱东生;贾军政;马国刚;刘涛;;雁盐黄河大桥动力特性及抗震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2 郑史雄;;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抗震性能分析研究[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3 张博;宰金珉;;考虑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CFST拱桥地震反应[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4 解欣;沈火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鹏;刘钊;丁文胜;;大跨度系杆拱桥的结构形式对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孙潮;陈宝春;;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研究进展[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何庆祥;沈祖炎;;结构地震行波效应分析综述[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8 薛素铎;张毅刚;曹资;李雄彦;;三十年来我国空间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与展望[A];第十四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宪亭;强地震作用下大跨度桥梁空间动力效应及列车运行安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翁光远;大跨空间网壳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振动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熊峰;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崔军;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受力性能分析[D];浙江大学;2003年

5 杨孟刚;磁流变阻尼器在大跨度桥梁上的减震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谢开仲;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与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7 王连华;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胡建华;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结构体系及静动力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9 丁文胜;下承式刚架系杆拱桥的抗震设计方法及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文捷;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材料阻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付刚;多点输入下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2 莫山峰;展翅系杆拱桥的动力特性及抗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婧;弦支穹顶空间结构在多维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丁磊;澜沧江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抗震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5 户东阳;高速铁路大跨度钢箱提篮拱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6 史建朋;横撑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7 黄继笑;大跨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静动力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刘金军;大跨度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拱桥抗震性能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席雅敏;波纹钢腹板箱拱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张金涛;大跨径公铁两用钢箱拱桥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修力,陈厚群;地震动随机模拟及其参数确定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4期

2 赵凤新,刘爱文;地震动功率谱与反应谱的转换关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3 史志利,李忠献;随机地震动场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4 屈铁军,王前信;空间相关的多点地震动合成(Ⅱ)──合成实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2期

5 王浩,杨玉冬,李爱群,乔建东,陈政清;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对大跨度CFST拱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屈铁军,,王君杰,王前信;空间变化的地震动功率谱的实用模型[J];地震学报;1996年01期

7 李志岭,秦权;用Ritz法分析江阴悬索桥地震反应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3年01期

8 周国良;李小军;刘必灯;亓兴军;;大质量法在多点激励分析中的应用、误差分析与改进[J];工程力学;2011年01期

9 孙广龙;宋建永;亓路宽;刘祖胜;;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地震时程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10 赵灿晖;周志祥;;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纲;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行波效应及减震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宇强;贾布裕;陈舟;;连续梁拱桥稳定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3年05期

2 曹文杰;;广珠铁路跨西南涌主桥128m连续梁拱设计[J];交通科技;2010年03期

3 邹岩;;大西客运专线(74.9+148+128+148+74.9)m连续梁拱设计研究[J];铁道勘察;2012年01期

4 王文清;;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设计与施工[J];工程与建设;2007年02期

5 许肇峰;王强;;梁拱组合铁路桥结构试验研究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6 徐南生;;圆弧甲板梁拱曲线绘制方法[J];江苏船舶;1990年04期

7 项贻强,李新生,申永刚;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桥理论及试验研究[J];浙江建筑;2002年S1期

8 王洪超;;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设计参数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6年04期

9 易云q;肖汝诚;;下承式梁拱组合桥梁的梁拱协作机理研究[J];力学季刊;2007年01期

10 易云q;肖汝诚;;均布荷载作用下梁拱组合桥梁的实用计算[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羽宇;葛玉梅;;大跨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式桥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刘羽宇;葛玉梅;;大跨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式桥有限元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周重杨;杨建荣;朱伟民;匙娇;;钢结构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落架施工控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4 余彪;陈小龙;;梁拱组合钢桥预拼安装技术[A];钢结构技术与工程应用最新进展——201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年会和建筑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张海荣;窦建军;张雷;;京津城际连续梁拱组合结构中预应力的应用[A];第十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杜振珂 张玉金 贺佃峰 付磊;大跨度高速铁路连续梁拱桥合龙[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易云q;梁拱组合体系设计理论关键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淑兰;梁拱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性能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2 董华县;大跨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梁空间受力性能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3 周冬;铁路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宫凤;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稳定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蔚;大跨度铁路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抗震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滕翠翠;梁拱组合桥梁概念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7 孙川;大跨径连续梁拱桥列车及地震作用下动力性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8 吴念;梁拱组合体系桥梁静力特性及结构优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翔;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施工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李爱飞;沿海铁路梁拱组合桥梁车—桥系统抗风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4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54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