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一种沥青混合料间断级配新型数学模型

发布时间:2018-08-03 14:08
【摘要】:基于沥青混合料级配间断性评价指标当量粒径比,分别结合代表级配偏粗、居中和偏细的3种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对数函数模型,分析4.75 mm通过率和2.36 mm粒径含量双因素与当量粒径比的关系,改进原有当量粒径比与4.75 mm通过率单因素非线性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当量粒径比与2.36 mm粒径含量符合幂函数模型;4.75 mm通过率与2.36 mm粒径含量对当量粒径比的权重比为60%∶40%;将4.75 mm通过率和2.36 mm粒径含量分别与当量粒径比进行回归,两者回归系数的统计关系式有所不同。以16 mm公称最大粒径沥青混合料为例,验证了该新型级配间断性模型不仅符合评价指标的定义,而且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Abstract]:Based on the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ratio of asphalt mixture gradation evaluation index, three function models, i.e. exponential function model, power function model and logarithmic function model, which represent coarse, middle and thin gradation of asphalt mixture, are combined,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uble factors of passing rate of 4.75 mm and the content of 2.36 mm particle size and the ratio of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is analyzed, and the single factor nonlinear formula of the original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ratio and 4.75 mm passing rate is impro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to 2.36 mm particle siz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ower function model. The weight ratio of 4.75 mm passing rate and 2.36 mm particle size content to equivalent particle size ratio is 60: 40, and 4.75 mm passing rate and 2.36 mm particle size content are respectively equal to equivalent. The particle size ratio is regressed,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s different. Taking the 16 mm nominal maximum particle size asphalt mixture as an example,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new gradation discontinuity model not only accord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but also has more accurate calculation results.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分类号】:U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立久;刘慧;;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的理论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01期

2 王立久;刘慧;;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集料级配设计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5期

3 赵可,卢永贵,魏如喜;SMA高温稳定性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闯民;李诗琦;肖玲;闫华文;;影响粗集料密度及吸水率试验的因子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6年11期

2 蒋飞;;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探究[J];山西建筑;2016年31期

3 谢远新;;基于均匀试验的振动成型方式下粗集料间隙率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6年04期

4 刘树堂;曹卫东;李英勇;薛志超;张惠勤;管延华;;未加沥青矿料V_(MAa)物理模型构建与应用[J];中国公路学报;2016年08期

5 刘胜全;汪玉霜;王尧;;泡沫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断级配设计[J];公路;2016年07期

6 陈俐光;;基于林绣贤法的SMA-16最佳油石比确定方法研究[J];施工技术;2016年S1期

7 张晓军;;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6年02期

8 甘华宁;;骨架密实型抗车辙AC-20C中面层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5年51期

9 弓锐;;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干线公路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5年11期

10 李旋;马登成;杨士敏;;沥青混合料搅拌滚筒搅拌机理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郑南翔;袁媛;丛卓红;;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合理粉油比范围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5期

2 陆阳;周永江;廖敬梅;;粗级配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的细观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2期

3 王立久;刘慧;;矿料级配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公路;2008年01期

4 葛折圣;张肖宁;高俊合;;富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的改进[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5 姜晓伟;宓永宁;高跃;;不同分维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J];房材与应用;2006年02期

6 马翔;倪富健;顾兴宇;沈恒;;聚脂纤维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1期

7 卢永贵,赵可,张登良;SMA骨架标准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卢永贵,赵可;沥青玛蹄脂性能试验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4期

9 王谦源,胡京爽;混凝土集料级配与分形[J];岩土力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红全,王颖;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措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年02期

2 唐世红 ,赵福祥 ,孙兴平;浅谈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及设备[J];工程机械;2004年01期

3 君洁;21世纪的沥青混合料公路[J];交通世界;2004年04期

4 俊杰;欧洲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化[J];交通世界;2004年09期

5 李祝龙,丁小军,赵述曾,吴德平;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6 Elk Richter,Willi Dietrich;复合式沥青混合料修复与筑路新设备[J];工程机械;2005年01期

7 王艳丽;;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8 孙朝云;沙爱民;姚秋玲;张惠玲;;沥青混合料自动检测系统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4期

9 王颖;王永生;;浅析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4期

10 陈为成;张玉斌;;SMA沥青混合料在亳阜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功;;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邱峰涛;王哓建;郑鑫;;温拌沥青混合料概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袁晓宇;汤文辉;张若棋;;沥青混合料本构方程理论分析[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成功;任立忠;;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粒径和骨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流变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蔡绪梅;王芳;;利用试验数据有效指导沥青混合料生产[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一种沥青混合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建昌;;热铺沥青混合料变异分析与控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10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沥青混合料施工配筛[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继汇;壳牌在华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雨文;壳牌在华启动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建材报;2008年

3 记者 栗清振;壳牌在中国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周中华;沥青混合料力学机理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5 马昭;两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N];西安日报;2007年

6 李宝凡邋记者 王迪;沥青混合料再生修补车标准鞍山制定[N];鞍山日报 ;2007年

7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8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彪;考虑加载历史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毅;沥青混合料细观疲劳机制与疲劳预估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聪;基于CT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及最佳沥青用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侯明昊;水—温耦合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董雨明;硬质沥青及其混合料流变特性与低温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陈剑华;MA用混合沥青触变及老化特性的多尺度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锐铎;基于分数阶导数理论的沥青胶砂及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思宇;基于芯样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大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紫外线老化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化高伟;抗紫外光添加剂对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对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正道;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适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苏沛;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真空压实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轲;沥青混合料松散破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宋静静;不同拌和类型沥青混合料能耗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杨茜;沥青路面用棉秸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金浩;抗车辙剂/新型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张东阳;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连续损伤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61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61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