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预切槽法开挖黄土隧道预衬砌支护参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24 17:19
【摘要】: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软弱围岩隧道机械化施工的问题,本文以洪亮营大断面黄土隧道为依托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条件下预衬砌的整体安全性,通过对预衬砌的支护参数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钢拱架间距对预衬砌整体安全系数有显著影响,间距越小,安全系数越高;(2)不同的预衬砌拱脚处理措施,对预衬砌整体安全系数影响较大;(3)由于切槽采用分段施工,各段接头部位的安全系数较低,当预衬砌局部弱化程度超过50%时,预衬砌的整体安全系数不能满足安全要求;(4)本研究以洪亮营大断面黄土隧道实际工程为依托,获取了预衬砌在不同的埋深、不同的钢拱架间距、不同的拱脚处理措施以及不同的预衬砌局部弱化程度条件下的整体安全性,可为预切槽法隧道在今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提供指导作用。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of soft surrounding rock tunnel. The overall security of pre-lining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s analyz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supporting parameters of pre-lining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project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distance of steel arch fram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overall safety factor of pre-lining, and the smaller the spacing, the higher the safety factor; (2)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asures of arch foot of pre-lining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overall safety factor of pre-lining; (3) because of the sectioned construction of cutting groove, When the local weakening degree of pre-lining exceeds 50, the overall safety factor of pre-lining can not meet the safety requirements. (4)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ctual project of Hongliangying large section loess tunnel. The overall safety of the pre-lining is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burying depth, different steel arch frame spacing, different arch foot treatment measures and different local weakening degree of the pre-lining. It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pre-cut tunnel in futur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13G011-C)
【分类号】:U45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宏刚;;浅析黄土隧道选址要点[J];山西建筑;2011年12期

2 樊东;;郑西客专黄土隧道基础沉降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07期

3 ;黄土隧道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铁路标准设计通讯;1972年08期

4 潘昌实;铁路黄土隧道衬砌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1980年01期

5 杨严;;浅埋黄土隧道下穿公路施工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07期

6 陈鹤,管振祥,乔春生;富水黄土隧道的开挖监控及变形判别[J];岩土工程界;2002年10期

7 胡平;艾进东;常海洲;李晋德;冯鸿干;;黄土隧道修筑技术[J];公路隧道;2005年04期

8 贺虹;李德武;;特大断面黄土隧道静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质量;2006年09期

9 周尚国;;黄土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J];地质与勘探;2007年02期

10 马学宁;邢立军;韩峰;;兰青二线高庙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变形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满仓;;单线铁路老黄土隧道的分类[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2 苏新民;;特大断面黄土隧道有限元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张金柱;郝文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及病害原因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豆世康;赵秋林;李凌志;;客运专线黄土隧道勘测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建民;;谈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沉降控制及基础处理[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涛;齐吉龙;万甸甸;张建;;大断面黄土隧道初衬结构参数反演分析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8 林东;;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六部开挖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王秀英;张搢;吕和林;;机械预切槽法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党辉;刘旭全;马海民;雷向锋;晁平安;;大断面黄土隧道与辅助坑道交叉口施工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李佳笑;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报捷[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

2 江耀明 王桂元 马宝喜;面对黄土: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3 白秀喜邋通讯员 张纪平 刘健彪 银平;世界最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郑凤岐邋通讯员 江耀明 杨广臣;世界首座大断面富水黄土长隧道提前贯通[N];山西日报;2008年

5 记者 温格林;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唐家塬隧道在陕顺利贯通[N];现代物流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孟德鑫;高速铁路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空间变形特性及支护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郑选荣;西安地铁浅埋暗挖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郭军;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力学及支护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健;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支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扈世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贺;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古彦超;深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旋喷桩复合地基受力与变形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钱聚强;黄土隧道围岩工程特性及稳定性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戎少伟;浅埋大跨黄土隧道力学特性及下穿构筑物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5 马赛;黄土隧道台阶法施工效应及技术参数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6 崔建文;扁平大跨度黄土隧道基底应力特征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程远星;黄土隧道锁脚锚管作用机理及承载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8 王玉龙;大断面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及稳定性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邹诗涛;不同特性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

10 黄帆;黄土隧道富水地段施工地质灾害注浆加固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01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01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e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