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烈度山区场地非线性效应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08 20:04
【摘要】:为了研究高烈度山区地震场地非线性效应及其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条地震波,基于土层分析软件Deepsoil和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分析等效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模型的场地效应和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1)考虑非线性模型时地表PGA放大系数比等效线性模型时更大,且土层越柔软,非线性模型下的地表PGA放大系数越大。小震、大震作用下的放大系数依次为1.5~3.5、1.3~1.7,呈减小趋势。(2)随着地震动强度增大,两种模型得出的土层峰值加速度随土层深度变化趋势逐渐出现差异,且非线性整体大于等效线性。在大震作用下,非线性约为等效线性的1.36倍;在软弱土层处更明显,约为1.54倍。(3)小震作用下,两种模型计算得出的地表加速度反应谱接近,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大震作用下,非线性模型得出的反应谱起伏变宽,峰值变大。(4)非线性得出的桥墩底剪力和弯矩均方根值约为等效线性的1.37倍,因此采用非线性模型考虑场地效应对结构响应影响较大。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seismic site and its influence on seismic response of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 in high intensity mountain area, 20 representative seismic wav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soil layer analysis software Deepsoil and the general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 the site effect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structure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the equivalent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when nonlinear model is considered, the surface PGA magnification facto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equivalent linear model, and the softer the soil layer, the larger the surface PGA magnification factor under the nonlinear model. The magnification factor of small earthquake and large earthquake is 1.5 ~ 3.5 ~ 1.3 ~ 1.7, which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2) with the increase of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soil layer gradually varies with the depth of soil layer, and the nonlinearit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equivalent linearity. Under the a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s, the nonlinearity is about 1.36 times of equivalent linearity, and that in weak soil is more obvious, about 1.54 times. (3) under the ac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the ground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calculated by the two models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showing a consistent variation rule.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the response spectrum of nonlinear model becomes wider and the peak value becomes larger. (4) the root mean square value of shear force and bending moment at the bottom of pier is 1.37 times that of equivalent linearity. Therefore, considering the site effect, the nonlinear model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 response.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443) 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项目(2015G002-A)
【分类号】:U442.55;U44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董菲蕃;陈国兴;金丹丹;;泉州盆地地震效应特征的一维等效线性和二维非线性分析的比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2 王振华;马宗源;党发宁;;等效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对比[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3 齐文浩;薄景山;张忠利;;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J];世界地震工程;2010年S1期

4 卢滔;周正华;霍敬妍;;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一维时域分析[J];岩土力学;2008年08期

5 陈国兴,庄海洋;基于Davidenkov骨架曲线的土体动力本构关系及其参数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08期

6 李小军,彭青;不同类别场地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7 李小军,廖振鹏,张克绪;考虑阻尼拟合的动态骨架曲线函数式[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玉琴;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大为;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一维土层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银灯;郑史雄;张金;;高烈度山区场地非线性效应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7年08期

2 张媛媛;邵珠山;齐晋阳;;基于反正切函数的西安黄土动本构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3 赵万松;耿淑伟;董满生;;抗震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研究[J];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3期

4 薛明;石宝文;王刚;关歆莹;许峻;段鹏飞;许昭永;;用钻孔剪切波特征判定塌孔和划分地层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年03期

5 左熹;陈国兴;孙田;;考虑孔压效应的饱和细砂剪切模量衰减规律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7年01期

6 Wang Yushi;Li Xiaojun;Lan Riqing;Wang Ning;Chen Hongjuan;;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Soil Nonlinea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under Strong-Motion[J];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2017年01期

7 张海;李克强;尤红兵;周泽辉;;硬夹层埋深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6期

8 范刚;张建经;周立荣;王志佳;付晓;;水平成层场地动力特性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9 孙强强;薄景山;李孝波;王欣;;土层时域分析中黏滞阻尼形式的比较[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6年06期

10 陈卓识;董林;袁晓铭;;兰州地区剪切波速实测误差分析与评价[J];地震工程学报;201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颖辉;基于冻土动荷载直剪仪的高温冻土动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陈卓识;现场剪切波速测试误差及其对地震动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景岩;吕悦军;刘红帅;;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征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J];震灾防御技术;2012年01期

2 马宗源;廖红建;;双剪统一弹塑性有限差分方法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2年01期

3 陈青生;高广运;何俊锋;;上海软土场地三维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4 战吉艳;陈国兴;刘建达;;深软场地大地震远场地震动反应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5 马宗源;廖红建;谢永利;;基于统一弹塑性有限差分法的真三轴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6 廖红建;李涛;马宗源;刘健;;黄土骨干曲线模型比较分析[J];岩土力学;2009年S2期

7 解振涛;张俊发;田勇;邱敏;;地面地震动时程向地层深处反演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齐文浩;薄景山;;土层地震反应等效线性化方法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4期

9 周爱红;袁颖;张鸿儒;;基于ANSYS二次开发技术的土层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煤炭学报;2007年11期

10 蔡袁强;柳伟;徐长节;黄洪超;;基于修正Iwan模型的软黏土动应力 应变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亚军;地铁隧道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玉泉;田伟雄;;Y型墩连续刚构桥的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6期

2 汤伟泉;;论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11年20期

3 郭帅;苏毅;;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设计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年04期

4 邹昌魏;Y型连续刚构桥设计简介[J];铁道标准设计;1997年01期

5 胡文学,钟永,林增海;连续刚构桥应用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6 张晟斌;浅析装配式连续刚构桥[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赵宁;有限元理论在连续刚构桥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年05期

8 林颖,凌怀强,陈炜;连续刚构桥梁主墩设计浅析[J];公路;2004年02期

9 陈福寿;矮墩连续刚构桥的实现[J];公路;2004年06期

10 郑勇,胡大琳,沈永林;轻质高强混凝土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分析[J];公路;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树森;朱爱生;;连续刚构桥构造形式浅谈[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2 宁建根;黄海元;;连续刚构桥抗风分析与研究[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兴冲;王常峰;夏修身;庄立普;;非对称大跨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技术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4 张春宁;;多跨连续刚构桥的结构设计与预应力配束[A];第六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孔海霞;张喜刚;袁洪;徐麟;李正;高衡;;苏通大桥副桥连续刚构桥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胡若邻;吕运冰;黄培彦;;连续刚构桥0号块的应力分布特征[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7 黄盛楠;刘英奎;陆新征;叶列平;;大型连续刚构桥梁模型试验及损伤评估[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周文骏;吴万忠;;连续刚构桥施工期腹板斜向开裂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杨岳民;刘士林;;弯—直连续刚构桥施工模拟分析与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项贻强;胡峰强;朱卫国;;三跨预应力混凝土V墩连续刚构桥结构动力分析和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刘德联 通讯员张玉金 贺佃峰;广深港客专最大跨连续刚构桥合龙[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9年

2 通讯员张绍清 记者蔡崇金;我国单线铁路跨度最大的连续刚构桥桩基完成[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仕琴 张俊 冯艳 蒙水;水盘高速:世界第一跨度大桥即将问世[N];经济信息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志堂;叠合柱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概率地震易损性及风险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利华;高强轻集料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结构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文曙东;连续刚构桥墩壁弹塑性联结梁减震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牛宏;大跨度连续刚构桥建设期风险分析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文武松;大跨度PC连续刚构桥挠曲开裂因素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周淑芬;钢管混凝土桥墩在长联矮墩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与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周勇军;高墩大跨曲线连续刚构桥梁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8 叶征伟;山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风环境及风荷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遮;连续刚构桥梁的动力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陆尧;基于遗传算法的连续刚构桥主梁设计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唐旭;基于灰色理论的PC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韦俊旭;公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长期变形的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伍波;大跨铁路连续刚构桥等效风荷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刘欣;高墩多跨连续刚构桥高墩刚度匹配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杨虎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裂缝分析及加固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武鑫哲;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施工桥墩应力及结构稳定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9 蔡玉鹏;非对称施工连续刚构桥合龙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房明;空腹式连续刚构桥适应性与角隅节点模型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231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31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e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