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桥实时混合试验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分析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real-time hybrid test of isolated bridge, the laboratory proportional model of isolated bridge with friction pendulum and viscous damper is taken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the viscous damper is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substructur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bridge with friction pendulum is a numerical substructure, and the real time mixing test is carried out. Considering the strong nonlinearity of the friction pendulum, the effects of amplitude error and delay error on the st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test system are analyzed theoretically. Finally,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isolated bridge system with viscous dampers, the real-time hybrid test system based on the numerical integration of 伪 metho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tability and accuracy. In particular, the amplitude error of the actuator does not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system, which is only equivalent to increasing or reducing the damping of the system, and the system is stable when the delay of the actuator is less than 0.012 s.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time mixed test of full-scale isolated bridges.
【作者单位】: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与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福建江夏学院;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地区基金资助项目(51468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08142) 广州市属高校“羊城学者”项目(1201541630)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型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熊森;;建筑隔震技术及其进展[J];山西建筑;2009年32期
3 吕军水;;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12年23期
4 ;从雅安地震再看隔震技术及其应用[J];特种结构;2013年03期
5 ;日本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1992年02期
6 蔡长赓;建设部发出关于采用隔震技术的通知[J];广州建筑;1998年03期
7 马正茂,蔡晓悦,许正明,黄永林;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应用实例[J];地震学刊;1999年04期
8 候宝隆;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J];工业建筑;2000年11期
9 苏经宇,曾德民;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10 同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隔震”技术为房屋提供保险[J];中国房地信息;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国桢;宋新初;;建筑隔震技术在杭州的应用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李立;;隔震技术必将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汤爱平;盖丽华;钟儒宏;;地震大位移作用下的管道隔震技术[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4 张雪亮;黄永林;杨伟林;章熙海;;高阻尼增强隔震橡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海龙;文静;杨红义;;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黄永林;温书;张雪亮;;隔震技术发展对下世纪建筑地震安全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7 何明胜;申继红;汤建平;石磊;;复合隔震技术在大开间住宅方案中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8 韩家军;杨华;任思泽;佟建国;;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魏正昆;王成;;夹层橡胶垫隔震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10 郭小敏;;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小列;专家吁请强制推广隔震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2 李传智 邱熙;隔震技术进入推广[N];建筑时报;2013年
3 记者 张哲浩;隔震技术可使震后伤亡减少50%—80%[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郑天虹;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记者 张居正;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采用隔震技术[N];云南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朱玉尊;广大研发古文物隔震新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王伦成;中南建设全国最大单体抗隔震工程[N];中国建设报;2013年
8 李力 本报记者 吴奇;合肥推广“夹心饼干”隔震技术[N];合肥晚报;2014年
9 杜鹃;四个说法诠释防抗震新理论[N];广东科技报;2008年
10 李传智 邱熙;首个佛山国家地震安全示范区通过评审[N];广东建设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淼;隔震技术在增层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李琪;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应用[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徐培淞;铁路摇摆隔震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4 贾登峰;基底隔震桥墩振动台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5 何双;基于材料性能劣化的近海隔震桥梁全寿命地震易损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6 胡锐光;基于不同规范下连续梁桥抗震分析及隔震方案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彭冠华;钢混凝土组合梁桥隔震前后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8 王亚宁;隔震技术在框剪结构加层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超;村镇建筑低造价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10 朱松岭;多维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38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3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