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跨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长期变形实测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14 16:35
【摘要】: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将悬臂桁架与拱桥相结合,发挥了二者的优势且施工方便,在我国大跨径拱桥中占有独特位置。同时,近年来该桥型桥面变形大并伴随开裂等问题开始出现,为研究大跨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结构的长期变形机理及开裂原因,以一座主跨138m桁式组合拱桥为背景,对其长期变形和混凝土开裂情况进行实测和规律分析;采用有限元模型,分析收缩、徐变及温度作用引起的挠度变化,讨论了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实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桁式组合拱桥长期线形呈M形,且在年温差作用下双立柱间的桥面发生上拱和下挠的交替变化,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及年温差作用是影响跨中实腹段长期变形的主要因素;结构在双竖杆处的下弦杆位置、跨中位置以及空实腹段交界位置处承受的荷载作用较大,导致在使用阶段的裂缝不断发展。
[Abstract]:The concrete truss composite arch bridge combines the cantilever truss with the arch bridge, exerting their advantages and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and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long span arch bridge of our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in recent years, the deformation of the deck of the bridge began to appear along with crack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long-term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racking reason of the long-span concrete truss composite arch bridge, a 138m truss composite arch bridge with main span is taken as the background. The long-term deformation and cracking of concrete a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flection changes caused by shrinkage, creep and temperature, and the str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loads are discussed. The measu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 term linear shape of truss composite arch bridge is M shape, and under the action of annu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the upper arch and the lower deflection of the bridge deck between the two columns change alternately. The shrinkage and creep of concrete and the annu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ong-term deformation of the mid-span solid section. At the bottom chord position of the double vertical bar, the middle span position and the junction position of the empty and solid belly section, the structure is subjected to great loads, which leads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racks in the service stag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2080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310821161013
【分类号】:U446;U448.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冬云;李钰;;古典拱桥景观与结构分析[J];天津建设科技;2010年06期

2 张建民,郑皆连,秦荣;拱桥稳定性研究与发展[J];广西交通科技;2000年S1期

3 祝建华,王平华,程雪松;拱桥结构刚度性能的现场检测方法[J];华东公路;2002年05期

4 左骐;力与美的结合——天津开发区独特的拱桥[J];天津建设科技;2005年05期

5 易壮鹏;王连华;吕建根;;斜拉拱桥的构造特点及静力分析[J];中外公路;2006年04期

6 宁晓骏;刘佳林;胡雄伟;刘庆志;;弯拱桥的设想和应用探讨[J];公路;2007年03期

7 康厚军;杨相展;卓斌;;两座新型桥梁——斜拉拱桥的对比研究[J];中外公路;2007年02期

8 张喜波;陈华;高海伟;;拱桥的稳定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8期

9 杨绿峰;乔永平;余波;;基于弹性补偿有限元法的拱桥极限分析[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苏旭东;刘妍;;“双三节苗”木拱桥——木拱桥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形式[J];华中建筑;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春平;;闽浙地区的木拱桥[A];建筑史论文集(第15辑)[C];2002年

2 谢旭;陈海滨;陈衡治;;组合形式的拱桥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胡常福;徐海燕;龚汉清;上官兴;;V形山谷桁式拱桥的思考与革新[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张磊;;三维技术在拱桥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实例[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第十六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任征;瞿国钊;;雁荡山2×90m钢箱叠合拱桥设计研究[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潘成杰;陈天本;陆宗林;;特大跨径桁式组合拱桥结构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7 殷学纲;钟轶峰;杜思义;邓朝荣;;考虑吊索系的几何刚度阵时中(下)承式拱桥有限元模态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8 钟轶峰;殷学纲;杜思义;邓朝荣;;成桥中引入吊索系的几何刚度阵的中(下)承式拱桥有限元模态分析[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陈峰;范伟擎;刘浪;;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斜靠式拱桥设计及几何非线性稳定分析[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涂熙;马如进;陈艾荣;;拱桥气弹模型的设计、修正与测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肖治微 蔡旭红;山区拱桥建设与维护多方克难[N];中国建设报;2013年

2 特约通讯员 王中正;国内首座薄壁式墩拱桥获大奖[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3 ;“拱桥吊杆健康诊断技术 研究”项目通过鉴定[N];中国交通报;2007年

4 记者 扶建邦;高德港大桥凌空出世[N];北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晓章;拱桥服役吊杆的力学性能退化及其索力识别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振学;新型无推力空间钢网拱桥理论分析与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坤;高速铁路大跨度钢箱叠合拱桥理论研究与实桥试验[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4 周朋;斜跨拱桥结构静力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5 霍学晋;异型拱桥的非线性受力行为研究及动力特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廖碧海;拱桥评估与加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雷小华;大跨径拱桥多维位移的光电组合监测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李冬生;拱桥吊杆损伤监测与健康诊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沁;上海文物古桥调查及保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典豪;斜靠拱桥的稳定性分析与施工控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3 徐文;大跨度外倾式不对称曲线拱桥力学特性仿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侯会学;大件路拱桥加固方法评价及补偿标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傲;中小跨径拱桥技术状况智能评定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方晓;上承提篮式拱桥的稳定性及自振特性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李建平;拱桥加固改造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沈剑文;葵花拱桥力学特性分析与节点模型试验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9 叶智威;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标准拱桥面外稳定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2年

10 王晶宇;基于APDL的下承式拱桥结构优化及动力特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317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317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c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