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收敛-约束法地铁区间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20 17:14
【摘要】:本文以西安地铁区间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基于收敛-约束法原理对现行支护参数安全性进行评价,得到结论如下:黄土地层特征曲线可分为直线与曲线段,洞周边墙地层首先发生屈服,并逐渐形成塑性滑移楔体向拱顶和拱底蔓延;复合式支护结构中各构件以并联方式共同承担地层压力;支护结构进入塑性状态后其力学性能急剧恶化,由于施工与运营不允许支护结构出现塑性屈服,本文从容许位移的角度提出定义支护结构安全系数的方法;现场试验中支护结构能提供的最大支护反力大于围岩与支护特征曲线平衡点应力,表明现行支护参数满足安全性要求;从容许位移角度提出支护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绘制相关部分的地层与支护特征曲线可得对应安全系数,计算表明隧道支护结构安全系数最小为边墙处1.14,设计与施工中应予关注。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on-site test, the safety of the existing supporting parameters i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constraint method, and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the loess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 can be divided into straight line and curve section. in that composite support structure, the formation pressure is jointly bear by the components in the composite support structure,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y of the support structure is rapidly deteriorate after the support structure enters the plastic state, Because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do not allow the plastic yielding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the method of defining the safety factor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proposed from the allowable displacement angle; the maximum supporting reaction force provided by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the field test is larger than the stress of the balance poin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suppor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The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the supporting structure is presented from the allowable displacement angle, and a corresponding safety factor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result to draw the formation and the suppor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the relevant part, The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minimum safety factor of the tunnel support structure is 1.14 at the side wall, an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号】:U231.3;U455.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吉园,张志勇,邢仲星;多模型Biot固结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0年01期

2 张凡,曹振,黄羽中;桩桥墩下土钉支护的土钉内力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3 王新征;邢利英;马可栓;;既有铁路下浅埋暗挖通道地表沉降的数值模拟[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4 卢士华;;软土地基上联合基础的流变效应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郭增玉,刘守慧,张朝鹏;高湿度Q_2黄土的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及参数[J];地下空间;2001年02期

6 张卫国,姜椺,张伟;地下工程结构计算方法概述[J];地下空间;2002年03期

7 朱合华,刘庭金,郑国平,孙凯;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8 耿大新,杨林德;层状岩体的力学特性及数值模拟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4期

9 毕继红,丛蓉;各种形状洞室的围岩压力分析[J];地下空间;2004年01期

10 师金锋,张应龙;超大断面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泽兵,张东明;浅埋、富水、软弱黄土地段隧道施工技术[J];地下空间;2001年02期

2 王红伟,王希良,彭苏萍,周瑞光;软岩巷道围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3 胡玉银;考虑岩石扩容性的洞周弹脆性收敛线的确定[J];地下空间;1994年02期

4 张玉军,唐仪兴;层状岩体强度异向性地下洞室的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间;1999年01期

5 李树森,符文熹,聂德新;地下洞室顶部软弱夹层和层状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及参数反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丁秀丽,刘建,刘雄贞;三峡船闸区硬性结构面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0年04期

7 徐平,夏熙伦;三峡工程花岗岩蠕变断裂与Ⅰ-Ⅱ型断裂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5年03期

8 何兵;用有限元模拟软岩蠕变对隧道结构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张向东,郑雨天,肖裕行;第三系软弱岩体蠕变理论[J];东北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10 侯学渊,廖少明;盾构隧道沉降预估[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向朝;;地铁区间隧道渡线段施工技术实例[J];河北企业;2007年03期

2 李立;;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建筑物基础的保护方案探讨[J];隧道建设;2008年06期

3 单士军;李耐霞;;地铁区间隧道常见结构的设计[J];四川建筑;2010年02期

4 张琨;;地铁区间隧道结构防水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0年17期

5 谭万忠;;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建(构)筑物的工程管理控制[J];铁道建筑;2011年09期

6 蔡绍清;;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地层变位控制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1年11期

7 朱常琳;高明亮;;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人员疏散微环境的数值分析[J];建筑科学;2011年12期

8 汪海;;地铁区间隧道火灾与防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年10期

9 杨波力;臧建彬;龚伟;宋洁;;地铁区间隧道环境温度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年03期

10 姚群凤,卢国强;地铁区间隧道整体震害预测[J];工程抗震;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强;;地铁区间隧道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模拟分析[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丽慧;吴喜平;宋洁;施逵;;地铁区间隧道速度场温度场特性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波;刘维宁;索晓明;史玉新;;桥下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三维数值模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一届、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贺美德;刘军;乐贵平;萧岩;;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某桥数值模拟分析[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周丁恒;陈长江;曹力桥;易礼;;堆载控制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闫秋实;刘晶波;;地铁区间隧道内爆炸反应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庄海洋;左熹;陈国兴;;软弱地基上地铁区间隧道周围场地位移和加速度反应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波力;臧建彬;王晓东;;地铁区间隧道实测数据分析与监测方案优化[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蔡乾广;路江;;地下车库上跨地铁区间隧道工程专项监测分析[A];2013年度江苏省测绘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陶刚;刘方;陈飞;廖曙江;;坡度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A];第十四届西南地区暖通空调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陈树青;十三局集团科技进步助推企业发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2 伍振;中铁十八局让科技为企业强基固本提升竞争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枫;软土地铁区间隧道结构抗爆承载能力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翁庙成;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与烟气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新;顶部开孔地铁区间隧道自然通风计算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2 陶刚;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陈飞;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分析与人员疏散仿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王涛;紧邻地铁区间隧道的深基坑施工变形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5 王浩;地铁区间隧道受火场景及其管片温度场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6 高艾云;珠三角软弱围岩地铁区间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7 胡漪;自然通风竖井长宽比对地铁区间隧道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8 李超;北京地铁区间隧道地表沉降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屈永强;地铁区间隧道事故工况射流通风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蒋正华;城市地铁区间隧道开挖的地表沉降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44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44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b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