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脑网络的疲劳驾驶神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8 11:40
【摘要】:驾驶人的疲劳驾驶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一大原因,是产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驾驶疲劳是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的精神做功导致能量消耗而造成的;同时驾驶行为的单调、枯燥、频繁重复性也极容易引发中枢性抑制,出现驾驶疲劳。因此,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大脑疲劳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可为研究疲劳驾驶提供一种客观而有效的指标,并能为研究其对应的对抗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设计模拟驾驶实验采集被试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利用功率谱分析方法、样本熵分析方法以及复杂脑网络理论研究被试在模拟驾驶过程中不同时间段不同节律下脑电信号的变化和大脑网络状态的转变,并依此探讨长时间的模拟驾驶任务诱发大脑疲劳的神经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开发了用于警觉度监测的模拟驾驶系统V1.0,并设计简单、枯燥且尽可能逼真的采集EEG信号的模拟驾驶实验任务。2、研究被试在模拟驾驶过程中T0-T6阶段不同节律下脑电信号的功率谱和样本熵的变化情况及其神经机制。在模拟驾驶过程中,总体上,delta节律和theta节律的相对功率谱在驾驶过程中的中后段或者后段的中央区、中央顶区、顶区、顶枕区显著升高。而对于样本熵,所有节律下大部分导联呈下降趋势,在驾驶过程的后半段开始显著下降,在额中央区、中央区、中央顶区和顶区尤为显著。表明了,随着模拟驾驶时间的增加,大脑疲劳程度会加深,脑电信号的相对功率谱会增加;脑电信号的复杂度降低,在额中央区、中央区、中央顶区和顶区活动减弱。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脑功能网络。利用Pearson相关度量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选取一系列阈值确定网络节点间的边连接,最终构建脑功能网络。4、系统分析了脑功能网络中各网络特征量:平均路径长度、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和度中心度在驾驶疲劳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其神经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疲劳程度的加深,alpha、delta和theta节律的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和局部效率增大,平均路径长度变短;各节点度中心度有上升趋势,alpha、theta节律在大脑右侧大部分导联显著增大,delta节律大部分导联显著增大。可以得出结论,大脑在疲劳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是由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同步化效应所导致。大脑在疲劳状态时,必须激活更多的功能连接来提高大脑皮层信息处理和传递的效率,使大脑能够顺利完成模拟驾驶任务,从而导致大脑所需要的能量供应不足,直至发生困倦、警觉度下降。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911.7;U491.254
【图文】:

模拟驾驶


2.1 实验方案2.1.1 实验仪器如图2-1所示,用于警觉度监测的模拟驾驶系统V1.0是利用Unity3D游戏开发引擎制作的一个模拟驾驶系统,是本实验室专门为模拟驾驶系列实验而搭建的实验平台。该系统内嵌三个驾驶任务分别为:(1)判断对面来车;(2)简单加减计算题判断;(3)校正车辆自动偏移。系统以沙漠为背景,为被试创造一个枯燥的驾驶环境使其更容易产生困倦。该系统还搭配了罗技G29方向盘,该方向盘采用双马达力反馈技术,逼真模拟力反馈效果,整个系统力求最大化模拟真实驾驶环境。本次实验采用该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实验中仅开启校正车辆自动偏移任务,被试在驾驶过程中需注意,当车辆发生自动偏移时,被试需要及时通过调整方向盘使车辆位置始终保持在当前行驶方向的左侧车道上。图2-1 用于警觉度监测的模拟驾驶系统V1.0本次实验使用Neuroscan 64导联脑电仪作为脑电信号采集装置,根据国际统一标准10-20 系统安放电极位置

外界噪声,英文名称,模拟驾驶,时长


图2-2 62导电极位置图表2-1 EEG各导联名称英文名称 电极代Pre-frontal Fp1、Fpz、Fp2、Frontal F7、F5、F3、F1、Fz、Frontal-central FC5、FC3、FC1、FCzCentral C5、C3、C1、Cz、Central-parietal CP5、CP3、CP1、CPzParietal P7、P5、P3、P1、Pz、Parietal-occipital PO7、PO5、PO3、POzOccipital O1、Oz、Temporal FT7、FT8、T7、T,光线柔和,且不受外界噪声干扰。实验总时长为7态(T0阶段),中间60分钟模拟驾驶状态(在后续数,实验详细过程如图2-3所示。本实验已告知被试实验

脑地形图,节律,脑地形图,模拟驾驶


利用ARburg谱估计的方法,采用滑动窗的方式,计算所有被试不同节律下T0-T6共计7个阶段的功率谱,然后针对每个窗取平均,最终得到每个被试不同节律下不同阶段的相对平均功率谱。图3-1为所有被试60导联的T0-T6不同阶段下各节律相对平均功率谱变化的脑地形图,表3-1是所有被试在不同脑区不同节律下T0分别与T1、T2、T3、T4、T5、T6之间的相对平均功率谱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的统计结果。随着模拟驾驶时间的增加,由图3-1、表3-1可知,delta节律,大部分脑区相对平均功率谱单调递增,其中在中央区的T6阶段、中央顶区和顶区的T4-T6阶段、顶枕区的T2-T6阶段、枕区的T5-T6阶段具有统计学差异(ANOVA,p<0.05);theta节律的平均相对功率谱有上升趋势,在中央区、中央顶区、顶区的T6阶段和顶枕区的T5-T6阶段显著升高;alpha节律的相对功率谱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相南;李志勇;;数学学习神经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9年02期

2 吴小燕;何振宏;封春亮;龚栩;罗跃嘉;;成人加工婴儿刺激材料的神经机制[J];心理学通讯;2018年01期

3 李鹏;刘霞;孙炳海;张文海;李红;;青少年抑郁的快感缺失的神经机制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年02期

4 窦泽南;方圆;周伟;乔志宏;;自我控制的奖励模型与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7年01期

5 张喜淋;方方;;自下而上注意的神经机制[J];应用心理学;2017年02期

6 张萍;赵参参;李鹏;张文海;魏青;刘强;李红;;青少年抑郁的心理影响因素及其神经机制[J];心理研究;2017年01期

7 欧阳丹;欧阳文娟;;视听整合的研究进展[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年04期

8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索重大损失决策的神经机制[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1年03期

9 梅镇彤;;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第三十届国际生理科学大会情况介绍[J];生理科学进展;1987年01期

10 王仁欣;试论阴性记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风;王旭;胡思源;刘嘉;;静息态下心理弹性的神经机制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2 张文文;王祥鹏;包文莉;宋梅歌;冯廷勇;;拖延的神经机制——基于大尺度脑网络的fMRI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3 厉蔚;韩世辉;;观点采择影响痛觉共情的神经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左向宇;韩世辉;;社会关系对共情神经机制的调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匡海敏;徐富明;王伟;黄雅凌;;行为决策中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神经机制及影响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武晓菲;张浩;;基于数字表征的类比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周媛;王峗;李纾;;金钱影响互惠公平的神经机制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高贺明;曹碧华;李富洪;张奇;;定向遗忘与自然遗忘的神经机制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李贝;于庆宝;张武田;沈钧贤;唐一源;;汉字字型处理的神经机制初探[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小潞;李恒威;;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综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黄辛;复旦大学研究发现吗啡奖赏作用神经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记者 吴苡婷;破解“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神经机制[N];上海科技报;2019年

3 见习记者 程唯珈;科学家揭示调控和促进觉醒的神经机制[N];中国科学报;2018年

4 记者 张梦然;“所思同步”或是灵长类神经机制的关键[N];科技日报;2018年

5 记者 龚艳平;江西在恐惧反应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N];江西日报;2017年

6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罗俊;遵守社会规范的神经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舒华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从语言障碍 探索语言认知及其神经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 教授 胡海岚;情绪来了不妨先等一等[N];健康时报;2016年

9 本报记者 朱芙蓉;记忆是想象之母吗?[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李雅文;“管好”不良情绪[N];健康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垒;认知灵活性:灵活的神经机制调节行为灵活性[D];西南大学;2018年

2 罗扬眉;幸福感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3 崔茜;欺骗的神经机制和测谎新指标初探[D];西南大学;2013年

4 陈有国;时间知觉自动与受控加工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鲁志兵;心房颤动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蔡雪丽;类别归纳中不变性探测及分类不确定性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5年

7 章勇;双语语言控制的神经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8 赵勇;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部分神经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赛李阳;青少年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积极情绪的行为及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程怀东;前瞻性记忆的神经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舟;基于脑网络的疲劳驾驶神经机制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2 黄万岭;自闭特质人群选择性注意网络改变及神经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3 谢家兰;用小睡缓解疲劳的自主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4 程若晓;Methylglyoxal-TRPAl-ERK信号通路介导糖尿病诱发瘙痒的神经机制[D];苏州大学;2017年

5 邓娜丽;自我名字和情绪信息整合加工的神经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6 李香兰;创造性学习中新颖联结形成对记忆的影响及神经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刘明妍;关系自尊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8年

8 李玉华;合作和竞争的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9 李相南;年轻成人和老年人基本非符号与符号数量加工的神经机制:一项fNIRS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10 李城林;面孔和汉字左侧偏爱效应的行为和神经机制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46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46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