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决策的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糊决策的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问题日渐凸显。怎样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一个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与居住地用地协调发展的城市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不同出行行为及不同属性的居民居住地选择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基于模糊决策的居民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一体化模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对居民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进行探讨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研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为探讨居民属性与居住地选择之内在关系,根据不同属性居民选择居住地的关注点,结合所有选址目标的模糊量化处理,获得居住小区与选址目标相互作用的模糊贴近度。根据家庭对各目标的满意度语义评价,获得所有小区满足家庭所有目标的模糊贴近度矩阵,通过模糊优选法,获得一个家庭对各备选小区的综合排序。结合小区排位,通过构造模糊线性0-1规划模型,得到决策者心中的最优小区,并通过Borda函数,获得多家庭博弈的满意度最高小区。例证表明:23~30岁年龄段居民尽可能选择靠近通勤目的地,且房价较低娱乐环境较好的小区;31~45年龄段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选择教育环境好,且房价较低小区,收入水平较高的倾向于选择各项指标都很好的小区;46~59岁年龄段的低收入居民,通常会倾向于选择离通勤目的地近,房价较低,且靠近公园、周围绿化以及环境都较好的小区,收入较高的家庭,倾向于选择各项指标都很好的综合满意度高的小区。第三章为探讨不同属性居民出行行为与居住地选择之内在关系,根据不同出行行为居民的通勤链及居住地选择时多关注点特性,结合各交通方式的通勤交通阻抗,获得各小区关于通勤交通阻抗以及非交通选址目标的模糊评价矩阵。利用定量和定性指标模糊规范处理矩阵,通过模糊决策法,获得一个家庭的交通最便利小区及非交通选址目标满意度最高小区。通过构造多目标合作模糊博弈决策模型,寻求交通与非交通选址目标之间的均衡,得到综合满意度最高小区。例证表明:23~30年龄段偏重于选择就业及娱乐环境好,且便于通勤的小区;31~45年龄段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以小区的教育环境为主,家庭成员的出行行为为辅,收入水平较高的倾向于选择便于通勤以及便于就近入学且各项指标都很好的小区;46~59年龄段低收入居民倾向于选择便于出行,靠近公园、周围绿化以及环境房价综合满意度较好的小区,收入较高的倾向于选择最贴近自己要求,各项指标都很好的综合满意度高的小区。第四章总结全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交通工程 居住地选择 多人多目标模糊决策 模糊隶属度函数 贴近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1.1 我国交通的发展现状10
- 1.1.2 我国住房制度的发展10-11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5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11-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3-15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5-17
- 第二章 基于模糊决策的居民属性与居住地选择之关系17-32
- 2.1 模糊贴近度及模糊权重17-18
- 2.1.1 选址目标模糊贴近度矩阵17-18
- 2.1.2 选址目标模糊权重18
- 2.2 各选址目标及权重的模糊隶属度函数18-21
- 2.3 最优居住地模糊决策21-23
- 2.3.1 小区综合满意度排序21
- 2.3.2 最优居住地模糊决策模型21-23
- 2.4 例证分析23-31
- 2.5 结束语31-32
- 第三章 基于模糊决策的居民出行行为与居住地选择之关系32-48
- 3.1 居民通勤出行旅行链32-33
- 3.2 各交通方式通勤交通阻抗33-34
- 3.2.1 自驾车交通阻抗33
- 3.2.2 常规公交交通阻抗33-34
- 3.2.3 自行车交通阻抗34
- 3.3 生活出行的交通阻抗34-35
- 3.4 各选址目标模糊评价矩阵及模糊决策35-38
- 3.4.1 交通阻抗模糊评价矩阵35-36
- 3.4.2 交通便利小区模糊决策36-37
- 3.4.3 非交通选址目标模糊评价矩阵37
- 3.4.4 非交通选址目标综合最优小区模糊决策37-38
- 3.5 最佳居住地选择模糊决策38
- 3.6 算法实现38-39
- 3.7 例证分析39-46
- 3.8 结束语46-48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4.1 全文总结48-49
- 4.2 工作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54-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伟;许海峰;;对交通工程的简单了解[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2 沈文;任晓佳;;交通工程本科专业特色探讨[J];高教论坛;2009年03期
3 吕秋霞;刘焕成;;面向工程的“交通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04期
4 徐莉;;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2期
5 杨荣实;;浅谈我国交通工程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08期
6 孙伟;;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年10期
7 赵淑清;;浅析我国目前交通工程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12期
8 黄智芳;龙琼;喻杰;张谨帆;;地方高校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2年09期
9 ;《交通工程产品批量生产合格证书》企业名单[J];交通标准化;2013年07期
10 ;《交通工程产品批量生产合格证书》企业名单[J];交通标准化;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海;关宏志;;交通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2 周商吾;吴娇蓉;;交通工程的发展与展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张学军;王淑慧;;试论我国交通工程的发展现状[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上册[C];2005年
4 严海;张金喜;;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研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5 杨玉永;;“数字地球”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C];2008年
6 肖军华;罗韧;李永义;;论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建设经验、特色与发展思路[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建涛;杜亚娜;;电子化招投标在交通工程中应用分析[A];2013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黄晓明;;东南大学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关于报请审批“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委员会”成立及委员会人选名单的报告[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10 ;前言[A];第七次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永霞 特约记者 苏立东;青岛市交通工程招投标平台正式运行[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季路红 林兰;省交通工程集团公司荣获三项大奖[N];镇江日报;2010年
3 记者 罗晖;上半年重大交通工程稳步推进[N];科技日报;2013年
4 周刚;我省着力推进文明交通工程[N];新华日报;2003年
5 记者 葛运溥;中咨泰克交通工程公司揭牌[N];中国交通报;2006年
6 王彬邋记者 徐祖贤;杭州为交通工程从业人员撑起“保护伞”[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记者 宁波邋通讯员 乐浩明 实习生 黄策舆;我市打响重点交通工程攻坚战[N];孝感日报;2008年
8 景明;我市进一步深化文明交通工程[N];无锡日报;2008年
9 通讯员 王琦;交通工程要做升级提速示范[N];蚌埠日报;2010年
10 本报评论员;畅交通工程就是为民谋利[N];兰州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珂;基于模糊决策的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2 刘学;重大交通工程项目经济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模糊决策的居住地选择与交通之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