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大房李家滑坡稳定性及双排抗滑桩受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5:15

  本文关键词:大房李家滑坡稳定性及双排抗滑桩受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房李家滑坡位于甘肃省庄浪县,是一个混合型深层巨型推移式碎石土滑坡,拟建公路从该滑坡前部通过,为保障公路的安全,有必要研究该滑坡对公路的影响。本文以大房李家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工程钻探,室内试验及分析等手段查明了该滑坡的基本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研究其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工作。在滑坡的治理设计过程中,由于滑坡的剖面形态特殊及剩余下滑力过大,拟采用双排抗滑桩进行两级支挡。在设计双排抗滑桩时,确定各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大小是设计的首要工作,目前对于下排桩承担推力的计算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前人对于下排桩承担推力的计算方法,对双排抗滑桩作用下的各块体进行受力分析,提出下排抗滑桩将受到两排桩间土自重产生的下滑推力、上排桩桩前土抗力的反作用力、上排桩变形产生的变形推力等三个力的作用。下排桩所受各力中上排桩变形产生的变形推力的计算尚无定论,本文依据温克尔地基模型基于悬臂梁法对变形推力的计算公式进行推导,对变形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变形推力与桩受滑坡推力、滑坡推力作用点位置、桩身计算宽度、滑体和滑床的地基系数比例系数等因素息息相关。最后根据受力分析及传递系数法对各排桩所承受滑坡推力计算公式进行推导,采用各桩承受滑坡推力计算公式对大房李家滑坡进行治理设计。
【关键词】:双排抗滑桩 滑坡推力 受力分析 大房李家滑坡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8.55;P64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8
  • 1.2.1 滑坡研究历史及现状10-11
  • 1.2.2 滑坡治理发展及研究现状11-12
  • 1.2.3 抗滑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12-17
  • 1.2.4 双排抗滑桩研究现状17-18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8-21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18-19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21-27
  • 2.1 自然地理概况21-23
  •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21
  • 2.1.2 气象21-22
  • 2.1.3 水文22-23
  • 2.2 地形地貌23-24
  • 2.3 地层岩性24-25
  • 2.3.1 第四系(Q)24-25
  • 2.3.2 新近系泥岩组(N)25
  •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25-26
  • 2.5 水文地质26-27
  • 第三章 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27-33
  • 3.1 滑坡分布形态及类型27-29
  • 3.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29-31
  • 3.3 滑坡现状及其与公路的关系31
  • 3.4 滑坡成因分析31-33
  • 3.4.1 地形地貌条件31
  • 3.4.2 地层岩性条件31
  • 3.4.3 水文地质条件31-32
  • 3.4.4 地震条件32-33
  •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剩余下滑力计算33-42
  • 4.1 滑坡稳定性评价33-37
  • 4.1.1 定性评价33
  • 4.1.2 定量评价33-37
  • 4.2 大房李家滑坡数值模拟分析37-39
  • 4.2.1 建立数值模拟模型37-38
  • 4.2.2 大房李家滑坡模拟结果及分析38-39
  • 4.3 滑坡推力的计算39-42
  • 第五章 双排抗滑桩受力研究42-66
  • 5.1 双排抗滑桩受力研究现状42-43
  • 5.2 双排抗滑桩作用下的滑坡数值模拟分析43-46
  • 5.2.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43
  •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43-46
  • 5.3 双排抗滑桩作用下滑体及抗滑桩受力分析46-50
  • 5.3.1 上排抗滑桩桩后滑体土受力分析47-48
  • 5.3.2 上排抗滑桩受力分析48
  • 5.3.3 上排抗滑桩桩前土体受力分析48-49
  • 5.3.4 下排抗滑桩受力分析49-50
  • 5.3.5 下排抗滑桩桩前土体受力分析50
  • 5.4 公式推导50-61
  • 5.4.1 上排抗滑桩承受滑坡推力计算51-52
  • 5.4.2 下排抗滑桩承受滑坡推力计算52-57
  • 5.4.3 变形推力计算公式的讨论57-61
  • 5.5 大房李家滑坡治理设计61-66
  • 结论与展望66-69
  • 结论66-67
  • 展望67-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新荣;梁宁慧;瞿万波;孙辉;陈晓江;;基于遗传算法的抗滑桩优化设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2 李远宁;石胜伟;吴保和;;预应力混凝土抗滑桩实验与数值计算[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4期

3 胡新丽;李长冬;王亮清;;抗滑桩截面经济优化设计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2007年03期

4 李长冬;胡新丽;汤e

本文编号:466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66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a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