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0 19:08

  本文关键词: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国外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基础,采用无侧限抗压测试方法测定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对静压成型试件的空隙分布不均匀性进行了验证,对试件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静压成型切割试件,并对2种试件的空隙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Vander Poel公式,确定了荷载频率。采用有间隙的加载模式,以试样达到稳态振动为基本原则确定了荷载循环作用次数,并以最后5次的平均应变峰值计算动态模量。确定了荷载级位与应变测量方式,并选取处于稳定期的试验数据作为最终的试验结果。测试了静压成型切割试件的动态模量,计算了动态模量均值、均方差与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静压成型切割试件的空隙率平均为4.2%,远小于静压成型试件的空隙率平均值6.5%,而且离散性较小,试件空隙分布均匀,较静压成型试件更接近马歇尔试件的空隙率,且在荷载作用下更容易达到稳定状态;Haversine荷载波形、10 Hz荷载频率、0.9s荷载作用间隙时间和0.7 MPa荷载级位较接近行车荷载的作用;采用顶面法测量试件变形;当荷载作用次数为200次时,认为试件已达到稳态振动,所以荷载循环作用次数取200次;对于单个试件,选取第3~5次的试验数据计算其动态模量,如第5次与第3次试验动态模量差值大于等于200 MPa,应将试件废弃;3种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为1 650~2 970 MPa,试验结果离散性较小,均方差为100~230MPa,变异系数为5%~9%,可见,试验方法可行。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延安市新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陕西省公路局;
【关键词】路面材料 沥青混合料 动态模量 试验标准 荷载 应变
【分类号】:U414.75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中国沥青路面设计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采用静态模量参数,而行驶的车辆对路面施加的是动态荷载,沥青路面结构在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具有截然不同的力学性状。动态模量是在特定的加载方式与一定的加载频率下的动态响应,能反映路面的受力状态,因此,有关动态模量的研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旭东;;水泥土动态试验的应力依赖性[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田莉;闫振林;胡霞光;;离散单元法在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郭大进;王旭东;;水泥土动态试验中的粘塑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朱建平;刘文勇;许秋菊;张怀志;;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材料动态模量试验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5 刘千立;顾轶卓;李敏;刘宁;张佐光;;基于动态模量成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结构表征[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6 丛林;郭忠印;;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路用性能[A];第五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韶军;基于动态模量的施工过程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孙建;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3 黄斌;沥青稳定碎石动态模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邹会宗;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5 孙略伦;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动态模量的试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6 林丽蓉;考虑非均布荷载及动态模量特性的沥青路面结构厚度设计应用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7 张尚龙;基于动态模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8 羊明;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9 谢来斌;基于温度场和动态模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邢宝东;中法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关键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66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