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规律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规律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昔格达组地层 大断面隧道 变形规律 受力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摘要】:昔格达组地层是一种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河湖相沉积半成岩,水稳性差,遇水易泥化、崩解,强度大幅度降低。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易产生围岩大变形,初期支护结构开裂、掉块、坍塌冒顶等灾害事故。因此,在该地层中进行大断面交通隧道建设,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昔格达组地层围岩变形规律;围岩压力分布规律;二次衬砌分担围岩压力的比例范围;支护结构强度安全性;施工工法和围岩强度劣化对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围岩变形的控制措施等。因此,本文以改建铁路成都至昆明线米易至攀枝花段MPZQ-2标段桐梓林隧道为依托,通过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现场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在昔格达组土样室内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桐梓林隧道进口埋深45m范围内五个监测断面,测试隧道支护结构变形和受力情况,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和支护结构受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洞周围岩变形以竖向沉降为主,拱顶沉降超前影响范围为1.3倍洞径,水平收敛超前影响范围为1.7倍洞径;隧道开挖后拱顶沉降预测公式U=102.15·exp(-5.33/X,拱脚水平收敛预测公式L1=19.55·exp(-7.49/X,墙腰水平收敛预测公式L2=17.86·exp(-23.26/X;掌子面后方隧道变形主要受中台阶开挖的影响;推荐采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来计算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深埋隧道的围岩压力;钢架断面处二次衬砌分担围岩压力的比例范围为37.7%-54.3%,喷射混凝土断面处二次衬砌分担围岩压力的比例范围为39.7%-64.5%;喷射混凝土结构内力约为钢架结构内力的1/10。(2)通过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不同施工工法对昔格达组地层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工工法对昔格达组地层隧道拱顶沉降影响最大;当隧道设计预留变形量为10cm-15cm时,推荐优先选择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当隧道设计预留变形量为10cm以内时,推荐优先选择CRD法。(3)鉴于昔格达组地层遇水易泥化、崩解、强度大幅度降低等特征,运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昔格达组地层围岩强度劣化对隧道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开挖轮廓线外0.25倍洞径范围内围岩强度,对于控制昔格达组地层隧道洞周变形很重要;当围岩强度劣化系数超过2.0时,隧道围岩有失稳的可能;隧道开挖轮廓线以内的围岩强度对于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非常重要;为了有效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保障隧道掌子面的稳定性,建议将围岩强度劣化系数控制在1.5以内。(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围岩预变形、掌子面挤出变形以及掌子面后方隧道变形三方面,研究了预衬砌、加固超前核心土、掌子面喷射混凝土、改善喷射混凝土性能、优化钢架间距等措施,对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总结了昔格达组地层隧道灾变应对措施。
【关键词】:昔格达组地层 大断面隧道 变形规律 受力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5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昔格达组地层研究现状13-14
- 1.2.2 层状围岩隧道变形规律研究现状14-15
- 1.2.3 支护结构作用机理研究现状15-17
- 1.3 依托工程背景17-22
- 1.3.1 隧道概况17-18
- 1.3.2 地形及地质概况18-19
- 1.3.3 气象特征19-20
- 1.3.4 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法20-21
- 1.3.5 依托工程重难点21-22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22-25
- 1.4.1 研究内容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1.4.3 技术路线23-25
- 第2章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试验段现场监测25-40
- 2.1 监测目的25
- 2.2 监测内容及方法25-28
- 2.2.1 监测内容25-26
- 2.2.2 测点布置26
- 2.2.3 监测方法26-28
- 2.3 监测结果及分析28-38
- 2.3.1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28-29
- 2.3.2 隧道水平收敛分析29-33
- 2.3.3 围岩压力分布规律33-36
- 2.3.4 次衬砌结构内力分析36-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第3章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变形及受力特征研究40-66
- 3.1 计算模型及参数40-42
- 3.1.1 计算假定40-41
- 3.1.2 计算模型41-42
- 3.1.3 计算参数42
- 3.2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围岩变形规律42-50
- 3.2.1 隧道拱顶沉降规律42-44
- 3.2.2 隧道洞内水平收敛规律44-46
- 3.2.3 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规律46-50
- 3.3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50-58
- 3.3.1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50-54
- 3.3.2 隧道围岩压力数值模拟结果54-56
- 3.3.3 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图式56-58
- 3.4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58-61
- 3.4.1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时空效应分析58-60
- 3.4.2 初期支护结构安全性分析60-61
- 3.5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二次衬砌结构受力分析61-64
- 3.5.1 二次衬砌分担围岩压力比例分析61-63
- 3.5.2 二次衬砌结构受力及安全性分析63-64
- 3.6 本章小结64-66
- 第4章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变形及结构受力影响因素分析66-94
- 4.1 施工工法对隧道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66-80
- 4.1.1 隧道洞周围岩变形分析67-68
- 4.1.2 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分析68-72
- 4.1.3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72-76
- 4.1.4 二次衬砌结构内力分析76-80
- 4.2 围岩强度劣化对隧道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80-92
- 4.2.1 隧道洞周围岩变形分析80-83
- 4.2.2 隧道掌子面挤出变形分析83-84
- 4.2.3 初期支护结构受力分析84-88
- 4.2.4 二次衬砌结构内力分析88-92
- 4.3 本章小结92-94
- 第5章 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措施94-111
- 5.1 掌子面前方围岩预变形控制措施94-96
- 5.1.1 控制掌子面前方围岩预变形的方法94-95
- 5.1.2 预衬砌法支护效果分析95-96
- 5.2 掌子面挤出变形控制措施96-99
- 5.2.1 控制掌子面挤出变形的方法96-97
- 5.2.2 加固超前核心土控制效果分析97-98
- 5.2.3 掌子面喷射混凝土控制效果分析98-99
- 5.3 掌子面后方隧道变形控制措施99-103
- 5.3.1 控制掌子面后方隧道变形的方法99-100
- 5.3.2 不同钢架间距控制效果分析100-102
- 5.3.3 不同喷射混凝土性能控制效果分析102-103
- 5.4 昔格达组地层隧道灾变应对措施103-109
- 5.4.1 隧道塌方冒顶103-106
- 5.4.2 隧道基底泥化106-108
- 5.4.3 支护结构失稳108-109
- 5.5 本章小结109-111
- 结论与展望111-115
- 结论111-114
- 展望114-115
- 致谢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宇;;攀西地区昔格达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11期
2 王世才;;一起塌方事故[J];建筑工人;1985年06期
3 董凤强;许利东;;西昌“昔格达组”填筑土试验分析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4年05期
4 徐则民;刘文连;;昔格达组地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关键问题[J];地学前缘;2011年05期
5 张家明;刘文连;徐则民;李乾坤;;西昌昔格达组黏土岩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1期
6 张家明;徐则民;刘文连;;阶梯地形对西昌昔格达组三维地基地震动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2期
7 朱学雷,吉随旺,庄卫林,汪洋,吴兴序;昔格达组地层泥质粉砂岩承载板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S1期
8 孟庆会;张家明;徐宗恒;;西昌昔格达组粉质黏土塑性指数主要控制因素[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4期
9 朱迪生;张光碧;蒋明建;陈红其;;昔格达组地层内暗渠开挖边坡稳定性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07年03期
10 张威;李丽;徐则民;;昔格达组地层承载力综合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书兵;赵志中;乔彦松;蒋复初;;泸定昔格达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摘要)[A];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文集[C];2005年
2 蒋复初;;东亚地貌边界带演变及构造—气候相互作用[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3 黄万波;王景文;邱铸鼎;郑绍华;;元谋组、龙街组及昔格达组的时代对比[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七辑)[C];1978年
4 陆恩施;;大桥水库副坝址昔格达组岩石地基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A];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5 聂影;薛尚铃;肖启华;梁义聪;;昔格达地层用作攀西新基地地基填料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瑞宁;昔格达组地层大断面隧道变形规律及结构受力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孟庆会;西昌昔格达组地层粘土塑性指数形成机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泽萍;西昌昔格达组地层粘土塑性指数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刘思妤;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地基土形成机制及其工程适宜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志强;西昌昔格达组的动力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熊南杰;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昔格达组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陈永生;川西晚新生代昔格达组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张威;昔格达粘土岩水理及力学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郭晓雯;古金沙江—古昔格达湖—金沙江的转换机理及其成矿作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吴焕恒;西昌某边坡昔格达组地层蠕变试验及其边坡蠕变变形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73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573737.html